德国经济部长被问到电力问题时直言:“如果没有风能和太阳能,我们就用智慧和创新来补偿。”我分析之后理解为她这话真没毛病,只是很多人没看透背后的门道——德国扎堆把企业搬到中国,本质就是这种智慧的落地。 用中国的低成本跑出高收益,赚的钱反哺本土,核心技术还攥在自己手里,这种借力打力的操作,确实是高招。至于核电厂,德国早就用实际行动玩起了创新,不是硬炸,而是顺势调整路线,反而让合作空间更大。 2025年前8个月,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总额达1634亿欧元,比美国还多6亿欧元,这背后就是德企扎根中国的红利。 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就飙到73亿欧元,宝马增资200亿升级沈阳工厂,大众在合肥建了德国总部外最大研发中心,成都一场对德招商会就签了87.6亿的项目。 他们算得门儿清,中国有完整产业链和庞大市场,在这里生产的成本比本土低不少,利润却反超,这些收益最终能养活德国本土的就业和福利。 德国2023年彻底退核后,2025年又调整政策,不再反对法国给核能“绿色标签”,转而支持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这比硬炸核电厂高明多了。 放弃高成本的本土核电,转而依托中国的能源供给和产业配套,自己专注搞精密制造、核心技术研发,这种“分工协作”的创新,既解决了自身能源难题,又能通过在华企业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现在超过90%的德国领军企业都和中国有合作,苏州、太仓等地聚集了上千家德企,它们带来的不仅是投资,还有先进的制造理念,也带动了中国相关产业升级。 这种双赢不是偶然,而是德国用智慧踩准了全球分工的节奏,既保住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又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说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功不可没,一点都不夸张。[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