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11月8日发文写道:“此前有人称台湾有事是日本有事,但高市首

景铄看科技 2025-11-09 17:05:37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11月8日发文写道:“此前有人称台湾有事是日本有事,但高市首相表示,这可能演变为一场关乎生存的危机,届时日本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尽管她可能试图制造危机感,以此作为增强军力的理由,但日本尊重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的内政,日本不应介入。”   事情的起因其实也不复杂。日本现任高市早苗,以极具想象力之表述称,倘若台海爆发事变,日本或遭遇“生存危机”。此等言论,荒诞不经,不过是其别有用心之鼓噪罢了。   这听起来就像是她在为某种“战争准备”提前铺路。她的潜台词也不难理解:只要台海有风吹草动,日本就有“正当理由”动用集体自卫权。   这在日本宪法的框架下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因为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了日本放弃战争和武力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但这话一出口,立刻在日本国内外引发了不小的关注。日本国内也不全都是一种声音。鸠山这时候发声,说白了就是给这股“紧张气氛”泼了点冷水。   他提醒大家,不要把别人的家事当成自己出头的理由,更不要为了自己的军备扩张去制造一种“危机感”。   从他的话里,其实可以看出两个重点。第一,他认为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的内政,这一点在国际社会中虽然时常被掩盖或模糊,但在日本官方层面,长期以来其实还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   第二,他对高市早苗所谓“生存危机”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觉得这种说法更像是为了推动日本军事政策的变化所故意营造的紧张氛围。   我们换个角度想想,日本这一两年来在防卫预算上可是下了大功夫。岸田政府推进安保三文件改革,公然将日本“反击能力”提上台面。更有甚者,竟宣称要在未来几年把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2%,其野心昭然若揭。   这在战后日本是非常罕见的。而高市早苗这番话,恰好可以作为其中的“合理化理由”之一。   以“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这一逻辑链条,将日本军事发展与地区安全相勾连,乍一听,竟好似还带着那么一丝“国际责任”的意味,实则暗藏祸心。   问题就出在这里,把别人的事变成自己的“正当理由”,这本身就容易引发误判。台海的局势,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日本如果把自己卷进去,哪怕是以“防卫”之名,也很容易变成地区局势的不稳定因素。   而鸠山之所以这时候出面,应该就是看到了这种潜在的危险。他说得很清楚,日本不应介入台湾问题,不是逃避责任,而是清楚地知道,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前提。   其实,鸠山的立场也不是一时兴起。他在卸任之后一直致力于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   无论是他多次访华,还是他在各种国际场合上对中国立场的理解,都体现出他对中日关系的深刻观察。他的这些言论虽然不代表日本政府,但却反映出一部分日本社会的理性声音。   我们再从日本普通民众的视角来看这件事。当局层在讨论“生存危机”、军力扩张时,很多日本老百姓其实更关心的是经济复苏、社会保障、物价上涨这些“日子里的事”。   战争和安全话题固然重要,但一旦被过度炒作,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慌感。而这种恐慌,很可能正是某些人推动政策的“工具”。   鸠山的发言,某种程度上像是给这些被“危机氛围”包围的人们打了一剂清醒剂。他在提醒大家,不要被某些政治话术带偏了方向。   台海稳定,不只是中国的事,也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共同利益。日本如果真心希望地区和平,就该在现有的外交框架内,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而不是把自己推向对抗的前线。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日本国内的政治生态这几年发生了不少变化。传统的和平主义正在被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政客开始讨论“有事时的应对”,包括如何与盟友协调行动。   这种话语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和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紧密相关。在这个过程中,像鸠山这种坚持和平、强调外交优先的人,反而成了“异类”。   可也正是这些“异类”,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历史教训。二战后,日本之所以能在和平环境中发展经济,正是因为它在宪法框架下放弃了战争手段。   说到底,鸠山的这番话,既是对日本政策走向的警示,也是对整个地区和平前景的呼吁。他没用激烈的词语,也没有情绪化表达,而是用一种冷静又坚定的语气,表达了对现状的担忧。   他的声音,也许不会立刻改变政策方向,但它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容易被“安全焦虑”驱动的时代,理性、克制和尊重他国主权,才是维持和平的真正底线。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