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邱行湘去台湾探亲,回国前,蒋纬国给了他一大笔钱,邱行湘却说:“我这次来台是探亲访友,不是叫花子伸手要钱!” 邱行湘这个人,出生在江苏溧阳一个大农户家里,1908年的事。那时候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接受旧式教育。1926年他考进黄埔军校第五期,先在入伍生总队待着,编在第一团第一营第二连。几个月后升入正式学生队,步兵科第一大队。毕业后,他就一步步在国民党军里爬升。起初在第一军警卫团当排长,后来连长、营长。1932年调到陈诚部,1933年又去罗卓英部当秘书。抗日战争爆发,他参加淞沪战役、石牌要塞保卫战那些硬仗。1945年升到青年军206师师长,1947年还兼洛阳警备司令。1948年洛阳战役,他指挥部队死守,城里被打得千疮百孔,拆了不少民房做工事。最后兵败被俘,那年他41岁。 被俘后,邱行湘先去漳河训练班改造,后来转到功德林管理所。在那儿,他表现积极,配合改造,和黄维那些顽固派完全不一样。别人还死扛着,他已经开始适应新环境。1959年12月,他作为第一批特赦人员出来了,一共33人里他算一个。特赦后,周总理亲自接见了这批人,还给他们安排工作。邱行湘当上文史专员,每个月领薪水。这让他对新中国有了好感,觉得这儿才是归宿。他慢慢把自己当成新社会的一员,挥别了过去那些国民党日子。 1980年,邱行湘决定去台湾探亲。他的五弟邱行槎和六弟邱行川都在那边,自从1948年洛阳被俘,就没见过面,算起来30多年了。大陆这边支持他去,因为他经过改造,对两岸统一认可,这趟可能帮着改善关系。他通过好友联系上蒋纬国,靠这个帮忙,办手续没太大阻力。当时两岸没三通,他得先飞香港中转,再去台湾。到那儿后,见了弟弟,吃了饭聊了天,就准备回大陆。 回国前,台湾国防部抚恤基金会找上他,说要给他一笔钱。这是蒋纬国指使的,那时蒋纬国是台湾高层。邱行湘黄埔五期出身,年轻时崇拜蒋介石,到处模仿他。不抽烟不喝酒,剃光头,还披黑色大衣学着走路。だから别人叫他“小蒋介石”。很多人觉得他肯定对国民党死忠。蒋纬国就想利用这点,拉拢他,唤醒旧情,让他帮着做统战宣传,顺带贬低大陆。 基金会给钱名义上是经济援助,意思是邱行湘在大陆日子不好过,得接济。如果他收了,就等于承认大陆穷困,台湾能拿这事炒作,贬低大陆制度。连邱行湘这样受优待的人都缺钱,普通人更惨。表面上看是帮忙,其实是羞辱邱行湘,顺带攻击大陆。蒋纬国目的有两个:一是显示台湾重视老国民党将领,吸引更多人去那边;二是借机抹黑大陆,让人觉得台湾更好。 邱行湘一看不对劲,这钱没那么简单。收了就成台湾政治工具。他琢磨清楚后,当基金会工作人员拿文件让他签字时,直接把笔摔了。说完那句有名的话,就走了。蒋纬国的计划泡汤了。这事传开,让人看到邱行湘的骨气,也反映出两岸那时候的拉锯。 邱行湘年轻时对蒋介石崇拜得不行,认为他才能出众。蒋介石披大衣有特色,邱行湘就弄两件学着披。蒋介石剃光头,他也短发不留。烟酒不沾,全学着来。だから“小蒋介石”这外号传开。在国民党军里,他被看成忠诚分子。蒋纬国觉得这背景能用上,拉他入伙。但邱行湘经过改造,早变了想法。他在大陆收入稳定,当文史专员,生活没问题。拒绝那钱,就是不想卷进政治把戏。 基金会那笔钱,金额不小,但邱行湘没动心。他知道收了等于默认大陆待他不好,这不符合事实。他在功德林积极改造,特赦后工作体面,对新中国感激。这趟探亲纯属见家人,不是要援助。蒋纬国想借他宣传台湾优待老将领,吸引人过去,结果邱行湘一拒绝,反倒暴露了台湾的算盘。这事后来在两岸都有回响,邱行湘成了拒绝诱惑的例子。 邱行湘返回大陆,继续在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当专员。他整理历史资料,写回忆录,像《随罗卓英血战淞沪记略》和《洛阳战役纪实》。日常和同事讨论档案,调研历史事件。1962年他55岁时娶了纺织女工,次年生下儿子邱晓辉。家庭生活平稳,他教育儿子注重学习。儿子成年后当老师。邱行湘偶尔见老熟人,聊过去事。晚年他关注两岸关系,参与促进统一活动,和台湾亲属保持联系。1996年12月,他在南京病逝,享年8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