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从南海到东海,美方公开的影像里,最常见的伴飞机型就是歼-11。这不是偶然,是任务匹配的结果,谁更合适谁上。 南海上空,一架美军EP-3侦察机正贴着我国空域边缘飞行,驾驶舱内的飞行员突然发现,右侧几公里处出现一架银灰色战机,机翼下的导弹清晰可见,始终与自己保持着安全却无法摆脱的距离。 直到侦察机转向远离,这架战机才缓缓拉升返航,这是我国远海拦截的常见场景,而执行任务的主角,正是歼-11。 美军解密的一份报告更是让它意外“出圈”,180起对华机拦截事件中,歼-11占比超六成,成了当之无愧的“拦截主力”。 远海拦截不是“打硬仗”,大多是对美军侦察机、预警机的伴飞和驱离,需要战机长时间在空中“耗着”,还得经得起近距离周旋的考验。 歼-11的航程能轻松覆盖远海区域,不用频繁空中加油,机身结构扎实,就算和美军机近距离“对峙”,也不怕气流影响稳定性。 有飞行员形容:“驾驶歼-11伴飞四五个小时,机身稳得像在平地上开车。” 更关键的是,歼-11是“性价比之王”,日常拦截任务每天都可能发生,要是次次派歼-20,就像用跑车去跑运输,既浪费又没必要。 歼-11的维护体系早就成熟了,全国多个机场都能快速检修,零件供应充足,飞一次的成本只有先进战机的零头。 而且它的载弹量足够应对日常情况,挂着空空导弹和干扰吊舱,既能展示威慑力,又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美军解密的影像里,经常能看到歼-11带着标准配置执行任务,可见它的可靠性早就被对手看在眼里。 歼-11能胜任主力,还离不开这些年的持续升级,现在服役的歼-11B型,换了更先进的雷达系统,就算美军机耍“电子干扰”的花招,也能牢牢锁定目标。 之前一次拦截美军RC-135侦察机时,对方突然释放电子干扰试图摆脱,可歼-11B凭借升级后的航电系统,始终保持跟踪,最后逼得对方不得不改变航线。 这种针对性改进,让歼-11完美适配了远海拦截的实战需求,不像有些老战机,遇到复杂电磁环境就“抓瞎”。 其实美军的解密报告,无意间印证了我国海空防御的“精准适配”思路。 不同的任务用不同的战机,就像医生看病对症下药:歼-20负责应对高强度空战,是“尖刀”,歼-11负责日常巡逻拦截,是“卫士”,轰-6K负责远程威慑,是“拳头”。 这种分工明确的体系,既能保证防御效果,又能最大化利用资源。 之前有外媒质疑我国远海防御能力,可歼-11这六成的拦截占比说明,咱们不仅能守住防线,还能守得高效、守得经济。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歼-11的“主力地位”也是练出来的,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开始对其进行国产化改进,从发动机到航电系统,一步步实现自主可控。 刚开始执行远海任务时,还遇到过航程不足、维护不便的问题,研发团队针对这些痛点反复优化,用了十几年时间才让它完全适配远海环境。 现在歼-11能成为“拦截主力”,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飞行员的心血积累。 歼-11的故事告诉我们,国防实力不是靠一两件先进装备撑起来的,而是靠精准的体系适配和科学的任务分工。 它或许不是最耀眼的战机,却用一次次可靠的拦截,筑牢了远海防线,美军的解密数据,与其说是“曝光”,不如说是给歼-11的“可靠性认证”。 真正的防御实力,从来不是盲目追求先进,而是让每一件装备都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歼-11的坚守,就是我国海空安全最扎实的保障。


茶之味
啥时候J11手术刀给它们开膛破肚就帅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