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住压力出席统派“秋祭”活动,郑丽文有担当!释放积极信号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今天下午赴台北市马场町纪念公园出席“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灵大会”,活动追思的是,反对内战、要求和平与民族统一而被蒋介石集团杀害的“政治受难人”。排除各种政治干扰和压力,突破本党的历史禁忌,郑丽文参加这场追思包括众多共产党员受难者在内的祭祀活动,其勇气可嘉,展现了中国国民党的新作为新路线。 说实话,在台湾当前的政治环境下,敢这么做的国民党高层,真没几个!一边要面对党内“独派倾向”势力的质疑和阻挠,怕被扣上“亲中卖台”的帽子;一边还要承受民进党当局的舆论攻击,毕竟民进党一直靠“去中国化”“歪曲历史”拉拢选票,郑丽文的行为,无疑是打了他们的脸。 谁都清楚,马场町纪念公园不是普通的地方,这里埋着无数为了民族统一、反对分裂而牺牲的仁人志士。上世纪50年代的白色恐怖时期,蒋介石集团为了维护独裁统治,大肆抓捕、杀害主张和平统一的进步人士,其中既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内的爱国人士,还有普通的知识分子和民众。 过去这么多年,国民党不少人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甚至有人试图淡化受难者的牺牲,怕触及“敏感议题”影响选举。可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半点回避和篡改!那些受难者用生命守护的,是“一个中国”的底线,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和平愿景,这份初心和大义,本就该被永远铭记。 郑丽文这次“破局”,绝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作秀。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承认历史、缅怀先烈,不是“禁忌”,而是一个政党应有的担当;追求两岸和平统一,不是“原罪”,而是符合两岸同胞根本利益的正确路线。这种态度,不仅能凝聚党内的爱国力量,更能赢得两岸统派人士的认可和支持。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一次简单的祭祀活动,能有多大影响?可大家别忘了,在台湾的政治语境里,“正视白色恐怖历史”“缅怀统派受难者”本身就是一种鲜明的立场表达。它打破了民进党长期以来营造的“去中国化”舆论氛围,也给国民党指明了一条“回归历史初心、坚守民族大义”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追思的受难者中,既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爱国人士,这恰恰证明了:无论是哪个党派、哪个群体,只要是为了民族统一、为了两岸和平而奋斗,就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都值得被两岸同胞共同缅怀和致敬。这种“跨越党派的缅怀”,正是推动两岸关系走向缓和、促进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一步。 当然,我们也不能指望一次活动就能彻底改变台湾的政治生态,国民党内部的“独派倾向”、民进党当局的分裂行径,依然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阻碍。但郑丽文的这次行动,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前路,也让我们看到了国民党回归“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岸交流合作的可能性。 希望郑丽文能坚守这份初心,不被外界干扰,带领国民党真正走“亲中、和中、促统”的路线,多做有利于两岸同胞福祉、有利于民族复兴的事。也希望台湾更多的政治人物能正视历史、敬畏历史,放下党派私利,共同为两岸和平统一贡献力量。毕竟,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让无数先烈的牺牲更有意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