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服役之际,俄罗斯专家发表高论,航母不如核潜艇有性价比? 福建舰服役之际,消息在外界引发激烈讨论。俄罗斯专家表态,中国海军有新航母是好事,但俄罗斯海军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攻击核潜艇上,航母的战略价值正在下降。 就在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入列、全网为三航母时代沸腾之际,俄罗斯军事专家的一番表态引发了新的热议。 这位专家直言中国拥有新航母是值得肯定的成就,但话锋一转强调,对俄罗斯海军而言,与其投入精力发展航母,不如聚焦攻击核潜艇,在他看来航母的战略价值已经呈现下降趋势。 福建舰的亮相本身就自带足够的话题度,这艘舷号18、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的巨舰,是全球首款常规动力搭配电磁弹射的航母,从2022年6月下水到2025年11月入列,每一步都牵动着外界目光。 它搭载的先进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打破了只有核动力航母才能配备电磁弹射的技术神话,连美国福特级的同类系统在可靠性上都稍逊一筹。经过多轮海试和舰载机训练,歼-15T、歼-35、空警-600三型核心舰载机已成功完成弹射起飞与着舰,让福建舰的实战能力得到充分验证。 相较于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滑跃起飞模式,福建舰的舰载机可以满油满弹升空,作战半径直接提升40%,单日起降架次更是达到两百七十架以上,相当于山东舰的四倍多,再加上固定翼预警机带来的探测范围拓展,让中国航母编队的作战体系实现了质的飞跃。 而俄罗斯专家的观点,背后是俄罗斯海军的现实选择与战略考量。作为曾经拥有多艘航母的海军强国,俄罗斯如今只剩“库兹涅佐夫”号一艘航母,且自2017年大修以来麻烦不断,船坞沉没、起重机砸甲板等事故让维修成本飙升至20亿美元,远超最初预算,而这样的投入对经济并不宽裕的俄罗斯来说压力巨大。 反观核潜艇,俄罗斯的技术积累和工业基础依然雄厚,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至今保持着高水平的建造能力。一艘“亚森-M”级攻击核潜艇造价约15亿美元,年维护费仅需5000万美元,却能搭载“口径”巡航导弹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两千五百公里,9马赫的飞行速度让敌方防御系统难以拦截。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近期亮相的全新核潜艇已正式出坞,这艘满载排水量超1万吨的巨艇专门搭载“波塞冬”核动力潜航器,一次可携带6枚这种被称为“末日鱼雷”的杀器。 “波塞冬”能在1000米深海以超100节的速度航行,不仅能精准打击航母战斗群,还能在敌方近海引爆,掀起数十米高的海啸,其隐蔽性和破坏力让现有防御体系难以应对。 加上俄罗斯的海上战略重心集中在北极、黑海等近海区域,这些海域或冰封期长或被陆地环绕,航母的远洋优势难以发挥,而核潜艇凭借出色的水下隐蔽性和破冰能力,成为这些区域的绝对主力。 叙利亚战争中,俄罗斯核潜艇发射“口径”导弹精准打击目标,而“库兹涅佐夫”号的部署却故障频发、舰载机坠毁,这样的实战经历也让俄罗斯更坚定了发展核潜艇的决心。 专家还提到,现代战争中反舰导弹技术日益普及,连胡塞武装都能在红海对美军航母形成牵制,让航母这种大型目标的生存风险不断提升。 而核潜艇潜伏在深海,噪音接近海洋背景音,很难被追踪探测,既能执行战略核威慑,又能实施战术精确打击,性价比显得更高。 中国发展航母则有着自身的战略需求,三大航母形成的“铁三角”布局,能实现远海常态化部署,保护海上运输通道和海外利益,这与俄罗斯的地缘环境和国防需求完全不同。 两种装备选择背后,是不同国家基于自身实力、战略定位和地缘环境的理性考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