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向全世界要账!从欧盟收割6500亿美元、日本收割5500亿美元、韩国收割3500亿美元、英国2000亿美元、中东3国3.2万亿美元,可是却从我们这吃了闭门羹,这才是他面对中国总是破防的基本原因。 特朗普的收割套路其实一点不新鲜,本质就是拿对方的核心利益当人质,再用“豁免权”换“投名状”。 日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5500亿美元的承诺看似豪爽,实则是被汽车关税捏住了七寸。 美国是日本汽车最大出口市场,特朗普2025年2月放出话要加征25%关税,直接戳中日本经济的命门。 这份承诺里,3000亿是丰田、本田等车企承诺在美建厂的投资,1500亿是日本央行购买的美国国债,剩下1000亿更只是意向性的技术合作框架。 可即便如此让步,日本汽车在美销量还是同比下滑18%,因为关税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美媒统计显示日本车企在美利润率从8.2%跌到4.1%。 韩国的3500亿美元同样是被胁迫后的无奈之举。美国以“供应链安全”为由,要求三星、SK海力士将高端芯片产能转移到美国,否则就取消半导体出口许可。 为了保住市场,韩国企业只能照办,仅三星在得克萨斯州的工厂就投资170亿美元,可当地高人力成本和供应链配套不足,让工厂投产时间比计划推迟了11个月。 让韩国难受的是,特朗普承诺的“钢铝关税豁免”只给了一年期限,相当于每年都要重新谈判“续费”,这种持续性的胁迫让韩国企业疲于应对。 日韩的妥协换来了暂时的喘息,欧盟会甘心走同样的路吗?表面上看,欧盟签下6500亿美元的“账单”,同意加大对美能源进口、开放农产品市场,但暗地里已经在布局反制。 2025年9月,欧盟推出1500亿欧元的战略自主欧洲基金,19个成员国已经申请低息贷款增强国防能力,摆脱对美防务依赖。 针对美国拿捏的关键原材料短板,欧盟启动了联合采购平台,把47个国内项目定为“战略项目”,总投资225亿欧元保障供应链安全。 就连被特朗普翻倍关税的钢铝产业,欧盟也在酝酿对美液化天然气加征反制关税,只不过这些动作都藏在台面下,不敢像中国这样直接硬刚。 中东三国3.2万亿美元的承诺,更像是安全绑定下的“保护费”。沙特6000亿、卡塔尔1.2万亿、阿联酋1.4万亿的投资,背后是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 沙特的油气出口依赖美元结算体系,美军在沙特的驻军和武器出售是其安全保障,这种绑定让沙特无法拒绝特朗普的要求。 可即便签了承诺,实际到账资金不足10%,海湾国家很清楚特朗普的套路,2017年那次军售协议至今没兑现一半,这次不过是用口头承诺换美军继续留守。 这些国家的妥协各有缘由,中国又凭什么能打破特朗普的套路?根本不是靠运气,而是中国早就摆脱了对美国的单一利益绑定。 特朗普2025年2月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7月威胁取消“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但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经从十年前的18%降到9%,内需市场足以消化大部分产能。 更关键的是,中国构建了独立的支付和供应链体系,截至2025年9月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经接入1700余家境内外参与者,业务触达189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处理业务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 当沙特还在依赖美元结算时,中国已经和巴西、澳大利亚等32个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金砖国家内部30%的贸易都绕开了美元。 特朗普没算到的是,这场收割大戏还没唱完,后院就先起了火。,的关税大棒不仅打向对手,也伤到了美国企业。 2025年10月,特斯拉、福特等23家车企集体起诉美国政府,指控对华加征关税导致零部件成本激增,仅特斯拉就因此多支出12亿美元。 零售巨头沃尔玛更是直言,关税让货架上的中国商品涨价15%,消费者怨声载道。 民调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经跌到43%,57%的选民认为他的政策推高了生活成本,中间选民的流失让共和党内部开始担忧选举前景。 美国国内的经济困境更让这场收割失去支撑。国债总额突破38万亿美元,2025年利息支出就达1.4万亿美元,占联邦财政收入的26.5%。 特朗普想靠收割盟友填补国内缺口,可这些虚假的承诺根本无法解决产业空心化的根本问题。 当美国忙着向盟友伸手时,另一个合作网络正在悄然壮大。 金砖国家扩容至15国,GDP总量占全球35%,超过G7的31%;上合组织贸易额突破1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 这些国家抱团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不想再被美国的霸权逻辑裹挟。 中国的硬气,来自于14亿人的内需市场,来自于独立的科技和金融体系,来自于不依附于任何国家的安全自主。 特朗普的破防,本质是旧霸权逻辑遇到了新的世界格局,他以为的“软肋”,早已变成中国的“铠甲”。

不良人
欧洲集体跪下,亚洲方面,日本韩国一直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