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欧洲估计都得被匈牙利外长这句话给噎一下,他说:“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企业活下去的必选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欧洲制造业的困境并非一时的偶然,而是多方面原因的叠加所致。 从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来看,欧洲的制造业活动已经处于荣枯线的临界点,特别是德国和法国这两个经济大国的制造业,PMI指数都低于50,订单数量低迷,已经连续三年没有恢复元气。 尽管表面上看似没有出现大规模衰退,但其实行业内部早已失去了信心。 能源成本是欧洲制造业的“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目前,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是中国的三倍,工业用电成本也极高。德国巴斯夫等知名化工巨头在本土的能源账单已经大幅飙升,甚至吞掉了30%的净利润。 为了节省成本,许多欧洲企业不得不进行大规模裁员,制造业就业岗位已经缩减超过100万。这些企业不仅面临订单减少的困境,更加深了裁员、减产等手段的实施,制造业的衰退已然不可避免。 此外,欧洲曾寄希望于将生产线迁至中东欧或北非等“近岸外包”地区,但这一计划无果而终。 比如波兰的工厂虽然距离西欧较近,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原材料和配件,只能依赖从中国进口,导致物流成本大幅上涨。 而摩洛哥的工厂不仅生产不稳定,良品率远低于中国工厂,甚至还常常停电,这让“近岸外包”成为了一个笑话。 面对这些困境,欧洲企业逐渐意识到,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从能源成本来看,中国的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已经帮助不少欧洲企业降低了成本。 以巴斯夫为例,该公司将其核心产能从韩国蔚山搬迁至中国上海,正是看中了中国稳定的能源供应和低廉的成本。 与此同时,中国的创新能力也不容忽视。德国博世、瑞士罗氏等跨国企业,纷纷将研发中心建设在中国。 比如,博世就投资100亿人民币在苏州建立智能驾控基地,以期在中国开发先进的技术,并将其产品推广到全球。 而丹麦的丹佛斯公司也已经在中国增资,设立了零碳产业园,借助中国的绿色转型浪潮发展新能源技术。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电池技术、光伏产业链等,不仅为欧洲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绿色解决方案,也让欧洲企业在追求碳中和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例如,波黑最大的风电场、克罗地亚最大的光伏项目,都是中国企业承建的,这些项目为欧洲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匈牙利成为了欧洲国家中最积极推动与中国合作的国家之一。从2010年起,匈牙利政府提出了“向东开放”的战略,努力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匈牙利的这种战略眼光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深刻的经济考量。 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匈牙利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中国投资,还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 自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匈牙利的投资超过200亿欧元,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中国电动车、电池企业在匈牙利的投资,推动了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比亚迪在布达佩斯建厂,研发中心的落地大大降低了电池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匈牙利本地企业提升了技术水平。 匈牙利的战略不仅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也使其成为中欧和东欧地区的重要经济枢纽。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匈牙利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节点,促进了中欧贸易的便利化。 这种便利的物流条件,使得中国企业能够快速地将商品从中国运送到欧洲,而匈牙利则从中受益,提升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如今,中欧的合作已不仅仅是单向的经济依赖,而是双向的共赢。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欧洲企业都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在新能源、电动汽车、数字化转型等领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最重要的制造基地,已经成为欧洲企业的核心市场。 从中欧的贸易数据来看,2025年前8个月,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总额达1634亿欧元。 根据中国德国商会的调查,92%的德企表示将继续加深与中国的合作,超过一半的企业还计划进一步投资中国市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欧洲企业如果选择“去中国”,将失去这一庞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事实上,许多欧洲国家的企业已经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了与中国合作的深度互依关系。比如,中信戴卡和法国雷诺联手研发的低碳车轮,不仅材料来源于回收利用,而且能耗和风阻是行业最低的。 宁德时代在德国和匈牙利的电池工厂,则为宝马和奔驰提供了稳定的电池供应。比亚迪和奇瑞在匈牙利的电动车合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匈牙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面对全球经济挑战时,务实合作的策略是最有效的。 匈牙利通过开放经济,吸引了大量中国投资,并通过政策优惠和产业扶持,提升了本国的技术和制造水平。与此同时,匈牙利依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成为中欧贸易的重要枢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