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女技师刚生完孩子,就着急上班挣钱,不料,她在给男顾客做泡浴按摩时,民警突然

绾玉说 2025-11-07 23:02:05

广西一女技师刚生完孩子,就着急上班挣钱,不料,她在给男顾客做泡浴按摩时,民警突然闯入房间,将她和男顾客都带回了派出所,并以涉黄为由,将女技师拘留了1天。女技师出来后越想越不对劲,自己是正经按摩,怎么就涉黄了?她一纸诉状将公安局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462.44元,法院判决让人意外! 在广西贵港,一份签了字的询问笔录,成了一位母亲命运的分水岭。它既是法律文书,也是一道枷锁,将哺乳期的技师唐女士,和一个她坚决否认的指控捆绑在了一起。 对于法庭和执法部门来说,这份笔录就是案件的核心。白纸黑字记录着唐女士“承认”向顾客介绍价值388元的涉黄套餐。这份看似无可辩驳的口供,没有孤立存在。它与其余证据彼此呼应,相互交织,如同一块块坚实的砖石,共同构筑起一座严丝合缝、完整无缺的官方叙事大厦。 顾客叶先生及其友人皆作证,当晚他们选定的是价值488元的套餐。叶先生更明确指出,此套餐包含“全裸泡浴”项目。就连唐女士的一位同事也指认,那个488元的套餐确实涉及特殊服务。如此一来,唐女士的签字、顾客的证言、同事的指认,三者形成了一条看似严密的证据链,将处罚决定牢牢钉死。尽管唐女士的按摩服务根本还没开始,但在这条证据链面前,现场状态似乎已不那么重要。 然而,一旦将这份笔录从卷宗里抽离出来,放到那个混乱的夜晚去审视,它的“铁证”光环便开始黯淡。这份笔录的形成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疑点,而本应记录下一切的“眼睛”却恰好失灵了。 警方的执法记录仪视频,这个最客观、最无可辩驳的证据,离奇地“因内存问题丢失”了。视频的缺失,让那个审讯室里发生的一切,都成了无法核实的一面之词。唐女士的说法是,一群便衣人员冲入房间时并未出示任何证件。她当时刚生完孩子,身心俱疲,在慌乱和哭泣中,只听到一句“签字就能走”的许诺。对于一个不懂法、只想快点回家的母亲来说,这根救命稻草她抓住了。 正是这些程序的瑕疵,让许多法律界人士感到不安。他们认为,当能够验证口供真实性的关键视听资料消失时,采信主观性极强的笔录就应格外谨慎。原则上,证据的缺失应当作出对执法机关不利的推定。一个人的签字,尤其是在那种高压环境下,真的能完全代表其真实意愿吗? 最终,这份笔录的重量,远远超出了法律层面。它变成了一道刻在唐女士心上的个人枷锁。她之所以一次次上诉,从行政复议打到一审二审,真正索要的并非那462.44元的赔偿金。这笔钱甚至不够支付诉讼的成本,它更像是一种象征。 她真正在意的,是为自己讨回一个清白。她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将来知道,母亲曾留下过这样一个“污点”。她的丈夫始终相信她,用一句“我们穷但不能任人欺负”的话语,支持着她走下去。这份家庭的信任,是她对抗那份冰冷笔录的全部力量。 为了洗刷污名,她的律师找到了新的线索:就在事发前三个月,这家按摩店曾因正规经营,获得过A级的卫生评级。这似乎与一个提供非法服务的场所格格不入。 所以,这起案件的核心早已不是一次普通的行政处罚,而是一个关于程序正义与个体尊严的深刻诘问。当技术证据缺位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平衡执法的效率与个体的权利?一个慌乱中签下的名字,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定义一个人的行为和清白?唐女士的抗争,最终考验的,是法治社会对每一个普通人的保护承诺。

0 阅读:32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