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西路军连长杜万荣与战友被活埋在炸塌的炮楼里,就在他们感觉呼吸越来越费

古史 2025-11-07 17:17:10

1937年,西路军连长杜万荣与战友被活埋在炸塌的炮楼里,就在他们感觉呼吸越来越费劲时,堵塞的窑洞突然露出一丝微弱的亮光!   2006年的北京,91岁的杜万荣坐在藤椅上晒太阳,胸前的二级八一勋章被晒得发亮。   有晚辈问起他这辈子最难忘的仗,老人浑浊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嘴里蹦出几个字:“倪家营子。”   这三个字背后,藏着1937年河西走廊上,一场120人对上千骑兵的死战,藏着红军战士骨头里的硬气。   杜万荣17岁前,他是嘉陵江上的船工,水性好到能在江里顶着浪翻跟头。   1933年红军到了四川,他看着红军替老百姓出头,不抢东西不打人,二话不说就参了军。   仗打得多了,他手里的船桨换成马刀,没几年就当上了红四方面军30军88师263团的连长。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杜万荣跟着部队西渡黄河,成了西路军的一员。   那时候谁都知道,这趟西征九死一生,马家军的骑兵在当地势力盘根错节,西路军远离根据地,连口饱饭都难吃上,弹药更是稀缺。   刚过黄河没多久,他们就在甘肃景泰的一条山被敌人围住了,杜万荣后来回忆,敌人的骑兵黑压压一片冲过来,马蹄声震得地都发颤,阵地上的尸体堆得像小山。   就在那场仗里,杜万荣一分钟内被两发炮弹的弹片击中,胸口像被扎了无数根针,鲜血顺着衣襟往下淌,脚也被震得站不稳,栽倒在地上。   可他瞅着身边倒下的战友,咬着牙又爬起来,直到上级下令,让他们连掩护大部队往凉州撤退。   杜万荣心里清楚,要撤就得守住倪家营子的大炮楼,那地方是必经之路,地势高视野好,丢了它,主力部队就等于把后背留给了敌人。   他摸准了马家军不善夜战的毛病,带着全连连夜摸进炮楼,刚把麻袋装满土堆在窗口当工事,敌人的骑兵就追上来了,架着云梯往上爬,跟蛆似的甩不掉。   全连满打满算就70多发子弹,手榴弹更是没几枚。   杜万荣往地上啐了口血沫,喊了一嗓子:“省着点用!用红缨枪捅!”   战士们就从炮楼的枪眼里往外伸红缨枪,枪杆不够长就踮着脚,把爬上来的敌人一个个捅下去,枪杆上全是血。   敌人急了,调来迫击炮,一发炮弹轰过来,炮楼的顶盖直接被掀飞,木梁和泥土砸下来,杜万荣和十几个战士被埋在下面,浑身是血,连气都快喘不上来。   不知过了多久,杜万荣奋力从泥土里拱出来,嗓子里全是血沫子,还是对着楼下扯着嗓子喊:“喂!小伙子们!能打的都上来!”   楼下的十几个伤员听见动静,有的断了胳膊,有的瘸了腿,互相搀扶着爬上来。   看见战友的尸体倒在血泊里,眼泪掉下来,可没人说要跑,拿起身边的砖头就往窗口凑。   这场仗从白天打到黑夜,又从黑夜打到天亮,三支红缨枪的枪头都捅秃了,二排长、三排长先后倒在窗口,一排长浑身被炮火燎得全是火泡,全连能站起来的就剩8个人。   敌人在楼下喊降:“红军娃子没子弹了,别硬撑!”还让一个瘦高个军官拿着指挥刀站在阵前,指手画脚地指挥进攻。   可他们没料到,连里一个叫老郝的战士,抱着根没枪头的红缨枪就冲了出去,嘴里喊着“拼了”,愣是把敌人的阵型冲乱了,不仅缴了一支三八大盖,还抓了个胖俘虏回来。   炮楼里的战士们见了,劲头又上来了,捡起炸塌的砖头砸,用枪托抡,硬是把敌人又挡了回去。   就这么守到深夜,炮楼的墙体被轰得全是窟窿,杜万荣的眼睛被血糊住,啥也看不见,耳朵也被炮声震聋了,只能靠听战友的喊声判断情况。   就在这时候,阵地外突然响起了熟悉的枪声——那是红军的“汉阳造”的声音!原来是30军政委李先念带着援军到了!   一排长提着刚缴来的枪冲出去,正好撞见那个指挥的瘦军官,一刺刀就把他捅倒,夺了他腰上的二十响盒子炮。   杜万荣看不见也听不清,只觉得有人握住了他的手,那双手很有力,他摸了摸对方的袖口,摸到了政委的军衔,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哽咽着说不出话。   后来李先念下令让他们撤,换264团把红旗插在炮楼上,接着守,杜万荣才被战友扶着下了炮楼。   这场仗能赢,从来不是靠运气。   西路军装备差,可杜万荣他们用红缨枪、砖头都能守两天两夜,靠的不是枪杆子硬,是骨头硬。   杜万荣头破血流还把军旗插在炮楼顶,老郝没枪头还敢冲锋,因为他们信红军是为老百姓打仗,信这场仗能赢,就算只剩一口气,也得站着死不跪着降。   杜万荣后来成了防化学院的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胸前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挂了一排。   2007年老人走了,可倪家营子炮楼的故事没褪色。   英雄的骨头硬,是因为信念的脊梁直;队伍能打胜仗,是因为人心聚得紧。   ‌【评论区聊聊】看完这位老红军的故事,你有何感想? (信源:杜万荣:冒烟的手榴弹四次落在脚下——新华网)

0 阅读:104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