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6日发文评论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时间,而不是能力。中国想解决与美国的科技差距,问题要复杂得多,投入成本也要高出许多,且完全没有把握。这种趋势的变化,才是中国需要竭尽全力解决的问题。” 先看美国 “联合盟友破卡脖子” 的底气在哪。《联合早报》的评论里提到,美国当前面临的 “卡脖子”,主要集中在稀土加工、部分工业原材料等领域,这些领域中国的产能和技术占比全球领先 —— 比如稀土冶炼分离技术,中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85% 以上,美国很多军工企业、新能源企业都依赖中国供应。 但美国的应对思路很明确:通过 “盟友协作” 分散风险、重建产能。最典型的就是稀土领域,美国 2024 年和澳大利亚、加拿大签署了 “稀土供应链合作协议”,投资 5 亿美元在澳大利亚建设稀土冶炼厂,计划 2027 年投产,投产后能满足美国 30% 的稀土需求; 同时还和日本合作,在日本建立稀土加工基地,利用日本的精密制造技术提升稀土产品附加值。《联合早报》认为,这些动作虽然短期内无法完全替代中国,但只要给足时间,美国就能逐步降低依赖 —— 毕竟美国的优势在于 “整合盟友资源”,比如在稀土勘探上,美国本土稀土储量其实很丰富,只是过去因为环保成本高、开采技术依赖中国而未大规模开发,现在有盟友帮忙分担技术和成本压力,突破 “卡脖子” 只是时间问题。 再看中国缩小科技差距面临的复杂挑战。《联合早报》的评论重点提到了芯片领域,这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 “核心痛点”。 目前全球高端芯片制造技术主要掌握在荷兰 ASML、美国英特尔、韩国三星等企业手中,中国在 7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的研发和生产上,还面临设备、材料、专利等多重限制 —— 比如 ASML 的 EUV 光刻机,是生产 7 纳米芯片的关键设备,美国通过施压让 ASML 至今未向中国出售;在芯片材料方面,中国对进口光刻胶、特种气体的依赖度超过 90%。 《联合早报》算了一笔账:中国要想实现高端芯片自主,不仅需要投入数千亿元建设晶圆厂,还得突破上百项核心技术,光是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就需要至少 10 年时间。 更棘手的是,美国还在联合盟友扩大 “技术围堵”,比如 “芯片四方联盟”(美、日、韩、台)就规定,成员国企业不能向中国提供先进芯片制造技术,这让中国的研发之路更难走。 评论里还提到,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也面临类似问题,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需要长期投入,且风险极高 —— 比如中国某航空发动机企业,投入 200 亿元研发一款大推力发动机,历经 8 年仍未达到量产标准,这种 “高投入、低回报” 的情况,在科技攻关中很常见。 《联合早报》的评论还提到,中美科技竞争的 “本质差异” 在于 “生态优势”。美国的科技领先,不仅是技术本身,更在于其构建的 “全球科技生态”—— 比如在半导体领域,美国有苹果、高通等下游应用企业,有英特尔、AMD 等芯片设计制造企业,还有谷歌、微软等软件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同时,美国还拥有全球顶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每年吸引大量全球人才。 而中国的科技发展,更多是 “单点突破”,在生态构建上还存在短板 —— 比如虽然中国有华为、比亚迪等优秀企业,但在高端设备、核心材料等上游领域,仍需依赖进口;在人才培养上,虽然每年培养大量工程师,但在芯片设计、航空发动机等高端领域,顶尖人才仍相对匮乏。 《联合早报》认为,这种 “生态差距” 比技术差距更难弥补,需要中国在教育、科研、产业政策等多个方面长期投入,且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不过,《联合早报》的评论也没完全否定中国的潜力。文章提到,中国在新能源、5G、特高压等领域已经实现了 “从跟跑到领跑”,这些领域的成功经验,或许能为其他领域的突破提供借鉴 —— 比如在新能源领域,中国通过 “政策引导 + 市场驱动”,用 10 年时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的领导者,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还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 评论最后指出,中美科技博弈是一场 “持久战”,美国的 “时间优势” 和中国的 “后发潜力” 都需要关注,而中国能否在这场博弈中实现突破,关键在于能否 “集中资源解决核心问题”,同时 “构建自主可控的科技生态”,这才是应对当前趋势变化的关键。 信息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中美科技博弈评论文章(2025 年 11 月 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