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胜利,向我开炮!”1953年,美军攻上志愿军阵地后,发现阵地上只剩于树昌一人,可他却毫不畏惧,竟突然对着步话机大喊:“向我开炮!” 1964年的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这句呐喊刻进了几代中国人的记忆。 很多人以为这是艺术虚构,却不知道朝鲜战场上真有这样一位英雄,他叫于树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73师218团的步话机员,牺牲时才22岁。 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打到了关键阶段,双方在谈判桌上拉锯,战场成了“以打促谈”的筹码。 李承晚伪军守着8251高地,这个阵地像根钉子,扎在志愿军前沿,于树昌所在的部队抽了85人组成突击分队,半夜摸进敌人后方拿下了高地。 分队副队长叫买荣彦,队长是孙绍均,于树昌是队里唯一的步话机员,管着前线和指挥部的联络。 原计划拂晓前撤回,可天还没亮,敌人一个营就反扑过来,把分队缠住了。 孙绍均让买荣彦带人撤,买荣彦不肯,推来推去还是服从命令,带着10个战士往外冲,最后只剩5个人回到团部。 于树昌跟着孙绍均留在了高地上,成了阵地与指挥部之间唯一的“电话线”。 阵地这边的情况,比买荣彦想的还要凶险,敌人一轮轮反扑下来,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到了白天,阵地上就剩于树昌和一个重伤员。 买荣彦在指挥部里等着消息,团长让他留下,万一要和高地联系。 正午时分,报话机里突然传来于树昌的声音:“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我是8251!”买荣彦一听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熟悉的战友的声音。 指挥所里静得很,团长坐在报话机旁一根接一根抽烟,所有人的耳朵都凑向那个铁盒子。 “快打‘东山腿’!”于树昌的声音刚落,团长就下令开炮。 炮火过后,报话机里又传来欢呼:“打得好!敌人从洼地上来了,大约一个连,快开炮!” 这样的对话反复了好几次,于树昌报得准,炮火打得狠,敌人的进攻一次次被打下去。 让人揪心的是,报话机突然没了声音。 团长猛地站起来,抢过话筒喊:“8251!8251!我是天津二号!” 喊了五分钟都没回应,前沿观察所传来消息,说高地上敌人多得很,爆炸声不断,阵地可能要丢了。 就在大家心都沉下去的时候,报话机里又传出于树昌的声音:“我是8251!”团长赶紧问情况,他说刚才几个敌人摸过来,用手榴弹打退了,顾不上回话。 团长问他还有多少弹药,他说就剩两箱手榴弹、两个爆破筒,还有一个重伤员。 话刚说完,他又急着喊:“敌人又上来一个连,快打0号目标!”团长心疼他,让他省点力气,他只说别管自己,赶紧开炮。 团长追问地堡墙多厚、敌人多远,他急得直催,最后报出数字:“70米,50米,30米……再近些!” 指挥所里的人都攥紧了拳头。 突然,于树昌不叫代号了,直接喊:“团长!我的地堡被包围了!快打我的地堡!”团长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他声嘶力竭地喊:“向我开炮!祖国万岁!” 紧接着是一阵爆炸声,报话机里再也没有声音。 买荣彦扑过去抢过话筒,把刻度盘转了个遍,什么声音都没有。 黄昏时分,大部队反攻上去,8251高地上到处是敌人的尸体,于树昌的地堡炸塌了一半,洞口躺着9个敌人。 买荣彦在门旁找到了他的遗体,手指上还套着爆破筒的拉环,旁边是个炸扁了的步话机,沾着血。 团长之前下的复仇炮火,让敌人始终没能在这个阵地上站稳脚。 战后,于树昌被追记一等功,追认为共产党员,他的名字刻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名录》。 于树昌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藏在买荣彦这些幸存者的心里。 2008年,76岁的买荣彦用钢笔一笔一画写下《怀念战友于树昌同志》,这个真实英雄才走到大众面前。 《英雄儿女》里的王成就是他,当然,王成是好几个英雄的缩影,但于树昌的“向我开炮”和拉爆破筒殉国的细节,跟银幕上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 艺术创作会加工情节,比如给王成加了个文工团员妹妹,但最核心的英雄气概,从来都来自真实的战场。 很多人觉得英雄都是惊天动地的人物,于树昌偏偏是个普通的步话机员。 他不扛枪冲锋,却靠着手里的步话机,让炮火成了最狠的武器;他不是指挥官,却在最后时刻用自己的位置当靶心,换来了阵地的坚守。 这种平凡里的伟大,比虚构的传奇更有力量。 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夸张的剧情,只靠一句呐喊、一个拉环、一部沾血的步话机,就足以穿越70年时光,让人想起就心头一热。 【评论区聊聊】你心中最难忘的抗美援朝英雄故事,是哪一个? (信源:于树昌——搜狗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