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解除对叙利亚政权领导人沙拉(化名“朱拉尼”)及内政部长哈塔卜的制裁,中方投出弃权票。 这件事乍一听像是国际政治的“翻转剧本”。朱拉尼是谁?他不是普通政客,他曾是“沙姆解放组织”的头目。 这个组织有着与基地组织的历史关联,朱拉尼本人也在2013年被列入国际制裁名单,美国当时甚至悬赏1000万美元要抓他。十多年过去,谁能想到,他如今将于2025年11月10日走进白宫,和特朗普面对面坐下来谈“反恐合作”。 这故事要是搁电影里,估计没人信,但现实比剧本更敢写。 美国这次主导了解除制裁的决议,还计划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设立空军基地,部署美军。官方说法是为了打击ISIS,继续推进反恐战略。 但这一步棋,怎么看都不只是简单的“反恐”。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近年来起起伏伏,阿富汗撤军后局势复杂,伊朗在地区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如今重新“拉拢”叙利亚旧人,可能是打算在地缘政治上重新抢占一席之地。 而朱拉尼的“转型”也耐人寻味。从曾经的恐怖组织头目,到如今的“政权领导人”,他的形象转变不是靠洗白,而是靠现实政治的需要。 美方代表沃尔兹在安理会直接称这次决议是“叙利亚走向辉煌的新契机”,说得不客气点,这更像是一次“战略交易”——你配合我反恐,我就帮你摘帽子,这种事在国际关系里并不罕见。 中方的态度则比较克制,投弃权票,并不代表支持,也并非明确反对。 中国代表强调,安理会在处理叙利亚事务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当前的反恐和安全形势,尤其要警惕资金和武器流入恐怖组织。这种表态一方面是对叙利亚局势的审慎判断,另一方面也是在强调国际反恐合作不能只看表面。 这次表决的背后,其实是安理会成员国基于各自战略考量所作出的选择。 有人支持,是为了地区稳定;有人观望,是怕误判形势;也有人像中国一样,担心“洗白”太快,反而留下安全隐患。 国际政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游戏。朱拉尼的“翻身”之路,看似是一次个人命运的逆转,更像是一场国际政治里的利益博弈。 叙利亚问题远未解决,反恐的难度依旧存在,而一个曾被重金通缉的人,如今成了反恐合作的伙伴,这种现实的荒诞性,本身就说明了局势的复杂。 所以,别光看表决数字,关键得盯紧后续动作。朱拉尼进白宫只是开始,基地建在哪、部队怎么部署、ISIS会否反扑,才是真正影响中东格局的看点,而对于安理会来说,每一次制裁的解除,背后都不只是投票那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