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多嚣张,现在就有多狼狈,马克龙态度急转,中方会答应吗? 最明显的回响,来自他反复强调的 “欧洲战略自主”。2019 年马克龙在接受《经济学人》采访时,第一次提出 “北约脑死亡” 的说法,主张欧洲要建立自己的防务体系,不再完全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 后来他又多次在欧盟峰会上呼吁,要加快欧洲防务一体化,甚至推动成立 “欧洲军队”。可现在再看,欧洲的防务自主之路走得格外艰难。2025 年 10 月,欧盟计划推出的 “欧洲防务基金” 遭遇挫折,德国、荷兰等国因为担心分摊成本过高,迟迟不愿签字,原本计划筹集的 800 亿欧元资金,到现在只到位了 350 亿。 更棘手的是,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反而加深了 ——2024 年欧洲从美国进口的武器装备金额达到 120 亿欧元,比 2019 年增长了 60%,连法国自己的军工企业,都因为缺乏订单,不得不参与美国主导的 “未来空战系统” 项目。 马克龙当初喊着 “摆脱对美依赖”,如今却要看着欧洲在防务上离美国越来越近,这种反差,就像回音壁里传来的提醒。 能源领域的困境,也让他曾经的 “绿色雄心” 显得有些尴尬。马克龙在 2020 年提出 “法国 2030” 计划,豪言要投资 300 亿欧元推动能源转型,还承诺到 2035 年让法国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 50%。可现实是,法国的能源转型屡屡碰壁。 2025 年夏天,法国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水力发电产能骤降 40%,而原本作为 “过渡能源” 的核电,又因为多座核电站老化停机,导致电力供应紧张,不得不从德国、西班牙进口高价电力,进口成本比 2020 年翻了三倍。 更让他头疼的是,欧盟内部对能源政策的分歧越来越大 —— 德国坚持要加快淘汰核电,波兰则依赖煤炭,马克龙想推动的 “欧盟统一能源市场”,因为各国利益不同,至今没能落地。 当初他喊着要 “引领欧洲能源转型”,现在却要为法国的用电问题焦头烂额,这种落差,也是国际政治回音壁的一种反馈。 对美关系上的拉扯,更是让他体会到 “豪言” 背后的重量。马克龙曾多次公开呼吁,欧洲要在中美之间保持 “战略自主”,不要成为美国的 “附庸”。2023 年他访华时,还特意强调 “欧洲不能卷入中美对抗”,主张加强中欧合作。 可 2025 年美国推出的 “芯片与科学法案”,给欧洲企业设置了 “二选一” 的难题 —— 要么放弃中国市场,要么得不到美国的补贴。法国的芯片企业 ST 微电子,因为想保留中国业务,最终没能拿到美国的补贴,导致其在欧洲的工厂扩建计划搁置。 马克龙为此多次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沟通,希望美国能放宽限制,可得到的回应却是 “美国优先”。当初他喊着 “欧洲要自主决定命运”,现在却要看着欧洲企业在中美之间被迫站队,这种无奈,也是过往豪言在当下的一种回响。 欧盟内部的协调难题,同样在呼应他曾经的 “团结呼吁”。马克龙一直主张 “强化欧盟核心作用”,推动欧盟在外交、经济上形成统一立场。 可 2025 年欧盟在对乌援助问题上,再次出现分裂 —— 匈牙利、斯洛伐克因为国内经济压力,反对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大额援助,而法国、德国则主张加大支持,双方僵持不下,导致欧盟对乌的新一轮 500 亿欧元援助计划迟迟无法通过。 马克龙曾说 “欧洲的力量在于团结”,现在却要面对欧盟内部的分歧,这种现实,也是国际政治回音壁给他的提醒。 不过,马克龙并没有完全放弃曾经的理念。2025 年 11 月,他在欧盟峰会上再次强调 “战略自主不是口号,而是必须实现的目标”,还提出要推动欧盟与非洲、拉美加强合作,减少对美依赖。 虽然前路艰难,但他的坚持,也让人们看到国际政治中 “理想” 与 “现实” 的博弈。毕竟,国际政治的回音壁不仅会放大挑战,也会记录坚持 —— 马克龙曾经的豪言,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以 “成功” 的形式再次回响。 信息来源:欧盟官网:欧洲防务基金进展报告(2025 年 10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