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安世发布声明! 先说说前 CEO 张学政复职的传闻为啥这么受关注。张学政是安世半导体的 “老熟人”,2017 年曾主导中国资本收购安世半导体的部分股权,后来担任 CEO 期间推动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布局,2023 年卸任后,市场上就一直有他要回归的声音。 尤其是今年 9 月,有媒体爆料说 “张学政已和荷兰投资方谈妥,11 月将重新执掌 CEO”,这消息让不少中国供应链企业都动了心 —— 毕竟张学政熟悉中国市场,大家觉得他回来能推进合作。 可安世半导体的声明直接泼了冷水,明确说 “从未与张学政就复职事宜沟通,公司管理层变动需经荷兰经济事务部审批”,还强调 “未来 12 个月内,涉及技术授权、产能分配的决策都要政府把关”,这背后其实是荷兰对半导体企业的管控在加码,今年 7 月荷兰刚更新了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安世作为汽车半导体领域的关键企业,自然被纳入监管范围。 再看最核心的货款争议,两边说法完全对不上。安世在声明里提到,中国子公司 “自 2025 年 7 月起累计拖欠货款约 5000 万欧元(约合 3.8 亿元人民币)”,多次催缴无果后,才在 10 月底暂停供应晶圆。 可中国子公司当天就发了回应函,晒出了付款凭证,说 “已按合同支付全部到期货款,反倒是安世半导体拖欠了 10 亿元人民币的设备尾款和技术授权费”,还列举了具体明细:2024 年订购的 12 台晶圆切割设备,中方付了 80% 预付款,可安世没按时交付,按合同该退 2.3 亿元;还有 2025 年的技术授权协议,中方预付了 7.7 亿元,可安世没提供约定的 3 项核心技术支持,这些钱也该退还。 两边都拿不出让对方信服的证据,现在就僵在这,而晶圆停供已经开始影响中国工厂的生产 —— 安世半导体在中国有两座封装测试工厂,主要给汽车电子企业供货,停供后库存晶圆只够维持到 11 月底,不少车企已经开始找替代供应商,生怕断供影响生产。 这事儿背后其实是中荷半导体合作的大背景在变。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汽车功率半导体的龙头企业,中国市场占其全球营收的 45%,2024 年对中国的晶圆供应占其总产能的 30%,而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又供应给比亚迪、蔚来等车企,双方本来是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 可随着荷兰加入美国主导的半导体管控,情况开始变味 —— 今年 5 月,荷兰政府要求安世半导体 “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制程的功率半导体”,8 月又规定 “对华技术合作需每季度报备”,这些管控让双方的合作频频受阻。 比如中国子公司今年初申请引进 6 英寸晶圆生产线,荷兰政府拖了 6 个月才审批,还附加了 “不能用于新能源汽车芯片生产” 的条件,这也为后来的货款纠纷埋下了伏笔。 现在双方的矛盾已经影响到产业链。安世半导体暂停供应后,中国工厂已经开始减少订单,11 月 6 日就取消了原本向荷兰总部订购的 2000 片晶圆,价值约 1200 万欧元。而中方企业也在积极找替代方案,比如和国内的士兰微、华润微洽谈合作,士兰微已经表示 “可以紧急调配 30% 的产能供应汽车半导体”,但毕竟技术参数和安世有差异,车企还得花时间测试适配。 荷兰这边也不好受,安世半导体 2024 年来自中国的营收有 18 亿欧元,占比近半,长期停供会影响公司业绩,11 月 6 日当天公司股价就跌了 4.2%,市值蒸发约 12 亿欧元。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政府的态度也很微妙。安世半导体声明发布后,荷兰经济事务部发言人只说 “会监督企业遵守管控规定,不评论具体商业纠纷”,既没帮安世站台,也没调解的意思,这让两边的谈判更难推进。 中方这边已经准备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中国子公司表示 “将在 11 月 10 日前向国际仲裁法庭提交荷方拖欠货款的证据”,而安世半导体也回应 “会应诉并追讨欠款”,看样子这场纠纷短时间内很难收场。 半导体行业本来就受国际局势影响大,安世和中国子公司的矛盾不仅是商业纠纷,还牵扯到政府管控、技术合作等复杂问题。 现在最着急的还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是停供和欠款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不仅影响双方的合作信任,还可能打乱全球汽车半导体的供应链,后续怎么发展,就看两边能不能找到妥协的办法,或者通过法律途径理清责任了。 信息来源:安世半导体官方声明(2025 年 11 月 5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