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6日发文评论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

疾冰预防说 2025-11-07 15:05:31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6日发文评论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时间,而不是能力。中国想解决与美国的科技差距,问题要复杂得多,投入成本也要高出许多,且完全没有把握。这种趋势的变化,才是中国需要竭尽全力解决的问题。”,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话说得不绕,意思很清楚:美国就算被绊了一下脚,休整一下还能继续跑;中国呢?得从头练级,装备、技能、队友全得自己配,副本难度还拉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得从近几年的科技博弈说起。 过去几年,中美科技领域的较量越来越像是一场长线的“战略拉锯战”。华为被制裁、ASML不给中国供光刻机、AI芯片断供……这些事像一连串“连环技”,让中国在高端芯片和精密制造这块确实受了伤。 但反过来看,美国也没完全好过。它不仅要拉上盟友“组团围堵”,自己还得在先进制造、稀土、供应链等方面“补短板”。 所以说,美国确实也被“卡了一下”,但它的底子厚,盟友多,修复速度快,问题主要是“CD时间”还没转完。 而中国这边,问题不只是“缺芯”,而是“缺系统”。不是说没有技术,而是整个产业链和生态不像美国那么成熟。比如说,芯片设计能做,但EDA软件和高端制造设备还得靠进口;操作系统、工业软件也还在追赶。 这就像你能写出一手好代码,但没有开发工具、没有测试环境、还缺服务器,结果只能干着急。想补上这一整套系统,不光花钱如流水,还得有时间、有战略、有协同。 《联合早报》的评论其实点出了真正的关键:美国的问题是“局部卡顿”,中国的问题是“系统升级”。 而最值得警惕的,不是眼前谁领先谁落后,而是这种“趋势的转变”——也就是说,谁在迎头赶上,谁在被慢慢追平。 这事儿的难点在于,中国要打的不是一场短期战役,而是长期战。比如芯片领域,台积电早在1987年就开始积累,光靠砸钱是很难一口吃下来的。 中国当然在努力,比如推动国产替代、扶持本土EDA企业、发展光刻机材料,但这些都不是一两年能见效的,这就需要整个国家产业链的长期协同和技术自立的能力。 而美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早就把“科技朋友圈”做大了。它可以拉上日韩欧洲合作,哪里缺零件就从哪里补,哪里出问题就换路线,灵活性强。 所以评论说“只是时间问题”,也不算夸张。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科技博弈中毫无胜算,《联合早报》称中国 “完全没有把握” 缩小与美国的科技差距,其实过于绝对。事实上,中国在一些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且正在快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根据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和国际事务中心发布的报告《关键与新兴技术指数》,美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半导体、太空和量子等关键技术领域继续领先于中国,但中国在许多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且在稳步缩小差距,尤其是在生物技术和量子领域更接近美国,在药品生产、量子传感和量子通信方面具有优势,中国对美国在半导体和量子领域的地位也构成重大威胁。 此外,中国在 5G 通信、高铁等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方面也有独特优势,如中国的 DeepSeek-R1 模型已在以极低成本与西方模型抗衡。 但也因为这样,中国面临的挑战就不只是技术本身,而是结构性的问题。如果不能把这条“科技长板”打通,未来在全球竞争中就很难占到上风。 这其实也是《联合早报》评论里提醒的重点:趋势正在变化,但中国要追上,还得付出成倍的努力。 结尾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事实真的如此吗?从目前的技术现状、资源分配和全球产业结构来看,确实很接近现实。 这不是谁轻松谁吃亏的问题,而是谁能扛到最后,谁能把系统级差距真正补上,这场科技赛跑,才刚刚开始。

0 阅读:0
疾冰预防说

疾冰预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