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果然不安好心!他埋下的一颗“地雷”,中国需要重点留意 特朗普前不久去了一趟亚洲,表面上是搞外交、签协议,风风光光,实则在和柬埔寨、马来西亚谈贸易合作时,顺手埋了一颗“定时炸弹”。 这不是在搞笑,而是他确确实实在协议里加了个“地雷条款”——如果这两个国家将来跟其他国家签了所谓“损害美国根本利益”或“对美国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协议,美国可以立马终止之前的贸易协定。 而判断什么是“威胁”,完全由美国自己说了算。 说白了,这是一个写进条约里的“情绪开关”,特朗普高兴合作就继续,不高兴了立刻掀桌子。这条款看起来像是防御用的,其实完全是进攻型的工具,真正的目标是谁,也不难猜,那就是中国。 只要柬埔寨、马来西亚未来和中国有点什么经济合作项目,美国就有理由翻脸不认账。这不是普通的商业竞争,这是规则上的“预埋陷阱”。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条款并不新鲜。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类似通过 “单边判定权” 绑定合作方对外政策的条款,就曾出现在美国与部分国家的双边贸易协定中;此外,他还多次践行 “单边主义逻辑”,比如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 WTO 的规则不满就拒绝执行仲裁裁决,本质都是美国说了算的 “霸权操作”。 这一次,他把这种思路带进了和亚洲国家的双边协议中,相当于在亚洲邻国的发展进程里埋了颗 “遥控炸弹”。 从柬埔寨和马来西亚的角度来看,这种条款其实极具风险。 一方面,他们当然希望和美国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毕竟经济体量差距摆在那里; 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跟中国合作,比如“一带一路”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可一旦和中国走得太近,特朗普这边就可能按下“红色按钮”,让贸易协议瞬间解体。 更深一层的问题在于,这不是一两份协议的特例。 这种含有“地雷”的条款,极有可能出现在美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协议中。因为逻辑很简单:你想要和美国做生意,那你就得接受我制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只要我不满意,你就得为此买单。 这种做法从短期看是压制别人,长期看却可能让合作方敬而远之。 中国为什么要留意这件事?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条约操作,更是一种战略布局。特朗普玩得不是政策,是“协议战术”。 他通过这些条款,限制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合作空间,制造“选边站”的局面,而且因为这些协议是双边谈成的,中国基本没有发言权,却得承担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 未来中国在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时,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地遇到这种“看不见的墙”。这堵墙不是明确反对你,而是通过第三方国家的顾虑,把你挡在外面,而一旦这种机制成为美方的惯例,影响范围可能就不止东南亚了。 这也提醒我们,在国际博弈中,规则的制定权往往比一时的合作更重要。看似一张纸的条款背后,其实藏着的是外交策略的升级版。对中国来说,注意力不能只放在眼前的合作机会,还要关注他国与美国达成协议时的“附加条件”,因为那些条件,可能才是真正影响合作稳定性的关键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