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继续,俄罗斯港口已经基本失去了防空能力。本月3日,乌克兰又对俄罗斯能源设施出手了,上次炸的是莫斯科。这次直接瞄准了俄罗斯的能源命门——俄罗斯最大的石油港口图阿普谢港以及运输石油的货轮。 乌克兰11月2日深夜对图阿普谢港的袭击,根本就是对俄军防空系统的公开“羞辱”——几十架无人机贴着海面窜进港区时,雷达屏幕直接闪成雪花,连敌人来路和数量都摸不清,这套号称“层层布防”的防空网,说白了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图阿普谢港可不是普通的港口,它是俄罗斯石油总出口量20%的转运枢纽,承担着黑海三分之一油品出口,还坐拥唯一黑海沿岸炼油厂为南部及军方供能,更是连接里海油田的关键节点,堪称靠能源续命的俄罗斯的财政与战略“大动脉”。 这已经不是俄军港口第一次掉链子,早在9月25日,乌军就用同样的路数袭击了新罗西斯克和图阿普谢两座港口,把每日原油出口能力合计200万桶的转运设施炸得瘫痪,当时俄军的防空系统也是没起到任何作用。 要知道俄军那些S-300、“铠甲-S”之类的防空系统,雷达都是按多普勒原理设计的,低速飞行的小目标会被当成杂波过滤掉,就算不想过滤,屏幕上也会满是干扰信号,根本分不清哪是无人机哪是飞鸟。 俄军的防空装备早就被戳破了“性能神话”。号称能同时攻击4个目标、每分钟拦截10个目标的“铠甲-S”近防系统,面对乌军的多波次蜂群袭击根本扛不住,之前在拦截无人机时就暴露了大量漏洞,俄罗斯自己都承认需要整体改进。 更要命的是攻击和拦截的成本差得离谱,乌军这次出动几十架无人机总成本撑死不过几万美元,而俄军要是动用S-400导弹拦截,一枚导弹就值几百万美元,打起来纯属“亏本买卖”,不打又只能眼睁睁看着设施被炸。 这种“负成本博弈”让俄军陷入两难,想靠造价3.5亿美元的S-500撑场面,又架不住乌军没完没了的廉价无人机消耗。 图阿普谢港被袭绝非偶然,而是乌军精准筹划的结果。就像之前袭击俄军轰炸机基地时那样,乌军肯定提前靠商业卫星和开源情报摸透了港区情况——Maxar卫星每天提供4次0.3米分辨率的图像,能精准锁定石油装载设施的位置,再通过算法分析地面温度异常,确认目标的准确率能到90%以上。 连俄军自己都没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民用技术,被乌军整合后变成了精准打击的“眼睛”,再加上把无人机藏在民用卡车里的“乐高式”部署,30秒就能完成组装发射,等俄军反应过来时,无人机早就飞到头顶了。 更值得琢磨的是,乌军专挑能源设施下手,打的就是俄军的“七寸”。 作为俄罗斯最大石油港、承载全国20%原油出口的能源关键节点,图阿普谢港9月遭袭已致石油转运中断,这次再被无人机突袭得3艘油轮起火、日加工24万桶的炼油厂停产、年产能1700万吨的输油设施瘫痪,损失远比上次惨重。 而就在几天前的10月31日,乌军还炸了莫斯科附近的斯科利采夫沃伊输油管道,把400公里长的三条输油线路全毁了,直接断了俄军部分油料补给。 这一套“打能源、瘫后勤”的组合拳,配上形同虚设的防空系统,让俄军的被动局面越来越明显。 从之前别尔哥罗德州能源设施被袭导致9000多用户断电,到萨拉托夫炼油厂遭无人机围攻,再到这次图阿普谢港遇袭,俄军的防空漏洞一次次暴露。 不是乌军的无人机有多先进,实在是俄军的防空系统太跟不上趟,既防不住低空小目标,又扛不住蜂群战术,成本上还亏不起,这样的防空能力,面对持续的无人机袭击,也只能任由对方想来就来、想炸就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