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红军城这仗能这么“反转”,乌军本来揣着矿道保命的小算盘,以为躲地下就能耍小聪明,结果被俄军反过来拿捏,把好好的“避难所”变成了插翅难飞的死局。 顿巴斯的红军城看着不起眼,却是东线战场上藏不住的战略咽喉,6条高速公路和5条铁路在这儿拧成疙瘩,向北直通哈尔科夫后勤基地,向南连接马里乌波尔港口,每天200节货运列车轰隆隆地运送着前线70%的弹药和50%的兵员,E50战略公路更是直接串起顿涅茨克州的马基夫卡、克拉马托尔斯克等重镇,丢了这儿就等于掐断乌军整个顿巴斯集群的补给命脉。 乌军早把这点算得门儿清,砸了1.2亿美元把地下矿道改得固若金汤——300多公里的巷道网络深入地下50米,每隔200米就有一个储粮舱,医疗舱里甚至配备了手术台和呼吸机,按设计能容纳8000人坚守6个月。 他们满以为躲进这地下堡垒就能高枕无忧,等着俄军来硬攻时再从矿道出口突然杀出,打个出其不意。可千算万算,没料到俄军压根不按常理出牌,俄军直接从"格鲁乌"特战旅调来了一批轻步兵,这些人背着"燕子"单兵雷达和"夜鹰"夜视仪,专挑矿道出口和通风井附近的废墟潜伏。 紧接着更绝的操作来了,工程部队昼夜不停挖掘,在外围拉起三层封锁圈:第一层是宽6米、深3米的反坦克壕沟,沟底布满削尖的钢筋,沟边缠绕着带刺铁丝网;第二层部署BMP-2装甲车巡逻,车顶上的12.7毫米重机枪随时待命;第三层则派狙击手占据周边12座高楼的制高点,握着SVD狙击步枪锁定每个矿道出口。 十几架"猎户座"无人机更是没闲着,24小时在城区上空盘旋,热成像镜头连地下3米处的人员活动都能捕捉到,乌军只要敢冒头,无人机携带的"产品-305"导弹就直奔而去,有个乌军班试图趁夜从通风井突围,刚爬出地面就被无人机盯上,导弹轰得碎石飞溅,整班人没一个活着回去。这下乌军彻底懵了,原本以为的"避难所"瞬间成了看不见天日的囚笼。 更要命的是通讯被掐断得干干净净,俄军祭出了"汽车场"电子战系统,在红军城周边架起十几台干扰器,20公里范围内的无线电信号全被搅成一锅粥,乌军的对讲机里全是沙沙的杂音,连加密频道都被破解,地下矿道里的3个通讯基站也被无人机精准摧毁——其中一个基站藏在废弃工厂的烟囱里,无人机愣是顶着机枪火力冲过去投下炸弹。 指挥系统一瘫痪,前线士兵不知道上级指令,后方指挥部也摸不清矿道里的情况,原本精心布置的防御体系成了各自为战的散沙,有乌军连长试图通过卫星电话求救,信号刚发出去30秒就被俄军定位,紧接着一轮"冰雹"火箭炮齐射,连带着藏在矿道分支里的弹药库都被引爆,火光从矿道裂缝里窜出来,在地面上形成一道道火柱。 俄军这手"以柔克刚"算是玩明白了,不跟乌军拼火力硬耗,专挑软肋下手,他们知道矿道里的物资撑不了太久,就这么围着不打,每天用无人机往矿道里扔烟雾弹和震爆弹——震爆弹在封闭空间里威力加倍,震得乌军士兵耳鸣不止,连站都站不稳。 地面上则有条不紊地清除外围据点,先用无人机侦察,再用"郁金香"迫击炮轰平,把乌军的补给线一点点啃掉,这种打法既减少了自家伤亡,又让乌军的地下堡垒失去了用武之地。 才过半个月,矿道里的粮食就开始定量供应,每人每天只能分到200克面包和半瓶水,淡水过滤系统因为缺少零件已经罢工,士兵们只能喝收集的雨水,有伤员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伤口开始化脓,医疗舱里的哀嚎声没停过,士气垮得越来越快。 乌军当初改造矿道时有多得意,现在就有多憋屈,本想靠着地下工事拖垮俄军,结果反被人家困在里面动弹不得,连晒太阳都成了奢望,那些花重金打造的储粮舱、医疗舱,如今全成了困住自己的枷锁。 俄军倒是不急不躁,每天用高音喇叭循环播放劝降信息,内容从"家人在等你回家"到"投降可获得热食和医疗救助",还时不时往矿道入口扔点面包和矿泉水,攻心为上的招数真起了作用,有个乌军排悄悄从通风井爬出来投降,说矿道里已经有人开始抢粮。 这场仗打到这份上,胜负早就没了悬念——俄军已完成对3个乌军整旅的合围,而矿道里的物资顶多还能撑10天,说到底,乌军输就输在太迷信静态防御,以为躲进地下就万事大吉,却忘了现代战争拼的是体系和智谋。 你觉得乌军这波矿道保命的算盘,算不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