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个纽约新市长,他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拉美左派做了大几十年的事情,在美国重做一遍,简单说就是多发福利,底层托举,多收富人税,然后拉来选票。 马姆达尼的竞选纲领精准地击中了纽约市民的民生痛点。疫情之后,纽约的生活成本持续攀升,高昂的房租、交通费和育儿开支让工薪阶层不堪重负。 他的承诺,无论是冻结租金还是提供普惠托幼,都直指这些日常困境。他巧妙地把政治话语拉回到“经济公平”与“阶级正义”的正轨,凭借这一举措,成功搭建起一个由多族裔工薪阶层共同构成的支持联盟。 他的策略在于,用普通选民能真切理解的语言讨论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这比一些看似“高大上”却远离餐桌的文化战争更能引起共鸣。 这让人联想到拉丁美洲的社会民主运动,它们同样致力于将健康生活权、住房权等社会权利确立为国家对公民的义务,强调经济民主是社会民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姆达尼的崛起反映了美国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政治观念的变化。多项民调显示,美国年轻一代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已不再像他们的祖辈那样充满冷战阴霾。 在十八至二十九岁的年轻人中,对社会主义抱有好感的比例相当高。这种代际更迭为马姆达尼所代表的左翼思想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信任危机,贫富差距的加剧促使一部分人开始从左翼思想中寻找答案。 这与拉丁美洲在经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带来的阵痛后,民众寻求更公平发展道路的社会情绪有相似之处。 然而,任何大规模社会福利政策的背后,都绕不开“钱从哪里来”的现实拷问。马姆达尼计划通过对年收入超过一百万美元的富人加税来填补财政缺口。 但此举不仅面临华尔街资本的抵制,其实际能筹措的资金能否覆盖庞大的民生支出也是一个问号。 前州长科莫就曾直言,这些承诺很可能无法兑现。这与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在推行社会福利过程中遇到的财政可持续性挑战如出一辙。 如何在理想与现实、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马姆达尼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题。 马姆达尼的当选,也被视为美国民主党内部路线之争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在民主党于去年大选失利后,党内一直弥漫着萎靡不振的气氛,关于应该“向左”还是“向中间”回调的争论异常激烈。 马姆达尼的胜利被进步派视为一个鲜明答案,证明民主党需要“更左、更多元、更进步”,而非向保守势力妥协。 有分析指出,民主党整体左倾化俨然已成大势。因其唯有推出更鲜明、激进的进步纲领,方有望凝聚对现状失望的选民,以抗衡特朗普所代表的右翼民粹主义。这个过程恰似拉丁美洲政治中左右翼不断交替、碰撞,最终推动政治议程的演变。 尽管理念引人注目,但马姆达尼上任后的治理之路注定布满荆棘。他需要平衡市议会、商界和民众的不同利益诉求;要面对特朗普“断供联邦资金”的威胁;还要化解民主党内部,特别是建制派对他的疑虑。 一些温和派民主党人担心,他的激进左翼理念可能会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让民主党失去中间选民的支持。 他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竞选口号转化为可行的具体政策,并在治理中取得切实成效,避免像芝加哥、洛杉矶的进步派市长那样因“理想与现实脱节”而陷入困境。他的成功或失败,都将为美国左翼运动的未来提供重要的镜鉴。 纽约的这场政治实验,其意义早已超越城市管理本身。它关乎在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带,一种强调社会公平、经济正义的议程能否真正扎根成长。 马姆达尼的政策理念与拉美左翼数十年来的探索遥相呼应,两者都试图回答在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普通民众这一时代之问。 这场实验的最终结果,无论是成为左翼的新神话,还是沦为“进步主义乌托邦破产”的案例,都将深刻影响美国政治未来的走向,并为我们理解这个时代不同社会应对共同挑战的多样路径提供一个生动的注脚。 素材来源:纽约当选市长强硬喊话特朗普 特朗普回应:对我客气点 2025-11-06 10:36·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