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8岁的赵明明,每天被男生们围追堵截的告白,烦得很,最后选择了一个“挡箭牌”——英宁。可谁知,英宁早已暗恋她,两人“假戏真做”……婚后不久,英宁却向刚生下女儿的赵明明提出离婚,支支吾吾就是不说为啥,得知真相后,赵明明伤心不已。 1988年的北影校园里,18岁的赵明明是公认的“校花”,柳叶眉、杏眼,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梨涡,走在校园里总能引来一片回头率。男生们的告白方式直白又热烈,有的堵在教室门口递情书,有的在食堂里抢着给她打饭,甚至有外校男生骑车几十里来见她一面,这让性格内敛的赵明明不胜其烦。她只想安安静静读书,不想被这些追求打乱节奏,思来想去,她想到了同校的英宁。 英宁比赵明明高两级,性格沉稳,话不多,平时总穿着干净的白衬衫,看起来老实又可靠。赵明明觉得,找这样一个“看起来不好惹”的人当挡箭牌,既能挡住那些狂热的追求者,又不会让自己陷入尴尬。她找到英宁时,语气带着点试探:“英宁,能不能帮我个忙?就说你是我男朋友,让他们别再来烦我了。”英宁愣了一下,眼底飞快闪过一丝惊喜,随即点头答应,声音都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好,我帮你。” 赵明明不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帮忙”,正是英宁盼了很久的机会。从赵明明入学那天起,英宁就注意到了这个亮眼的小姑娘,课堂上偷偷看她记笔记的样子,操场上看她和同学嬉笑的身影,他把这份喜欢藏在心底,从不敢表露。当了“假男友”后,英宁更是处处体贴,有人再来告白,他会温和却坚定地挡在赵明明身前:“她现在有我了,大家别再打扰她。”平时会给她带温热的豆浆,下雨时默默递上雨伞,考试前分享自己整理的笔记。 这些细微的照顾,慢慢暖了赵明明的心。她发现英宁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木讷,他懂她的喜好,知道她怕辣,会在聚餐时特意给她点不辣的菜;知道她喜欢文学,会给她带最新的诗集。相处久了,“假恋爱”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次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后,英宁送赵明明回宿舍,在路灯下认真地说:“赵明明,我不是在帮你演戏,我是真的喜欢你。”赵明明看着他眼里的真诚,脸颊发烫,轻轻点了点头,两人正式从“假戏真做”变成了真正的恋人。 毕业后,两人顺理成章地走进了婚姻殿堂。没有盛大的婚礼,只有双方亲友的简单祝福,赵明明却觉得很幸福。她凭借《女人不是月亮》里的“扣儿”一角迅速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女演员,而英宁则转型做了编剧、导演,夫妻俩互相扶持,日子过得平淡又甜蜜。不久后,女儿的出生更是给这个小家庭添了不少欢乐,赵明明推掉了不少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孩子,满心期待着一家三口的美好生活。 可就在女儿刚满百天的那天,英宁突然坐在沙发上,欲言又止地看着她。赵明明察觉不对,追问了半天,英宁才支支吾吾地说:“明明,我们……离婚吧。”这句话像晴天霹雳,让赵明明瞬间懵了。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抱着孩子的手都在发抖:“为什么?我们不是好好的吗?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英宁低着头,双手抓着头发,只是重复着“没有为什么,就是想离婚”,任凭赵明明怎么问,都不肯多说一个字。 赵明明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她想不通,曾经那么相爱的两个人,怎么会在她刚生完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提离婚。那段时间,她整夜失眠,看着身边熟睡的女儿,眼泪止不住地掉。直到后来,英宁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才偷偷告诉了她真相:英宁的家人一直不同意这门婚事,觉得赵明明是公众人物,两人差距太大,婚后更是不断给英宁施压;加上英宁事业发展不如赵明明顺利,心里渐渐生出了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又不想让赵明明夹在中间为难,思来想去,才选择了离婚这条路。 得知真相的赵明明,比知道离婚时更伤心。她没想到,自己珍惜的感情,最终败给了世俗的眼光和英宁的自卑。她想起两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想起英宁曾经的承诺,想起他照顾自己的那些细节,这些回忆像刀子一样割着她的心。她不是在意谁的事业更好,她想要的,只是一个能和她一起面对困难、不离不弃的伴侣,可英宁却选择了用逃避来解决问题。 离婚后的赵明明,独自抚养女儿长大,她慢慢淡出了演艺圈,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家庭上。偶尔有人提起英宁,她也只是淡淡一笑,不再多说。而英宁后来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只是每次谈起这段婚姻,眼里都带着掩饰不住的遗憾。 这段始于“挡箭牌”的爱情,曾经那么美好,却终究没能抵过现实的考验。它让我们看到,爱情里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感情,而是面对压力时的退缩,和面对差距时的自卑。真正的爱,应该是互相支撑,共同成长,而不是因为外界的眼光就轻易放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