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 阴雨绵绵,泥泞中的村庄仿佛被一层灰色的纱罩笼罩着。村民们顶着湿漉漉的衣服,弯腰排涝、清理积水,脸上写满了辛苦与无奈。而就在这个时候,村里的大喇叭却一遍遍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的通知,声音机械、死板,似乎与村民们的实际需求格格不入。这一幕,瞬间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也让人不禁反思:我们到底是在为群众服务,还是在用形式主义绑架效率? 人民日报的那篇“怒批”,像一声警钟,敲醒了许多人的心。有人说,这样的宣传方式不过是“走过场”,根本无法触及群众的心。雨天排涝本就是艰难的事,村民们更关心的是排水的效率、道路的畅通,而不是反复播放的“禁烧秸秆”通知。可偏偏,相关部门似乎只会用这种“机械式”的方式传达信息,缺少人性化的关怀和实际行动的配合。 其实,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在我们追求“治理现代化”的同时,是否也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宣传的目的本应是为了让群众理解、配合、共同改善生活,而不是让他们觉得被“指责”或“压制”。当宣传变成了“死板的机械”,群众的心也会逐渐疏远,信任感逐渐流失。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样的“死板”是否也反映了我们某些地方在管理上的“官僚作风”?“一刀切”的政策,忽视了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反而让基层工作变得更加困难。真正的“服务”应该是贴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靠冷冰冰的指令和机械的播放来“维稳”。 这件事提醒我们: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单一的宣传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多的“温度”,用心去倾听,用行动去回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也才能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所以,下一次,当你看到类似的场景,不妨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在用一种“死板”的方式,阻碍了沟通的桥梁?我们又该如何用更有人情味、更有效率的方式,让“服务”变得更贴心、更实在?留言告诉我你的看法,也许你的建议,正是改变的开始。 禁止田地烧秸秆 农民秸秆禁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