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国从造船技术实力雄厚的罗马尼亚,订购了12艘4800吨级货轮。  

红日观全局 2025-11-06 12:13:07

1986年,中国从造船技术实力雄厚的罗马尼亚,订购了12艘4800吨级货轮。   可当接船水手们登上了第一艘峻工的货轮时,心里却无比担忧,这2700万元会不会打水漂?至于这么夸张吗?新船能差到哪儿去?   1986年春天,中国远洋船队的码头上,迎来了一艘新船,德堡”号。   这艘船原本承载着中罗友谊的象征和中国航运腾飞的希望,但当接船的水手们登上它的那一刻,心里却咯噔一下,这船,真能开出去吗?   那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海运需求飞涨,但国内造船业还在追赶阶段。   罗马尼亚当时被视为东欧的“造船大户”,在苏联的扶植下技术扎实,中罗又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朋友”。   于是通过记账贸易的方式,中国一口气下了12艘货轮的订单,每艘4800吨级,造价2700万元。   “德堡”号是这批订单中的第一艘。按账面来看,这船不算大,但也不小:船长101米,船宽16米,满载4800吨。   可是纸面上的指标和实际能跑的船,到底能不能对得上号,得靠眼睛看、耳朵听、手去摸。   水手们上船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新船,这是半成品。   厚厚的铁锈直接被喷漆盖住,防水门关不上,舷窗漏风,机舱里管道像没装完的水电工地,主机一开震得人耳膜发麻,连吊装滑轮上螺栓都少几颗。   有人开玩笑说,这船要是在港口多待两天,可能直接生锈穿底。   可罗马尼亚方面的态度相当“硬气”。对方解释说是“天气太冷,工人不好操作”,而且中方代表早就草签了验收文件。   中方高层考虑到双边关系的稳定,也不想因为一艘船闹僵,于是下令“顾全大局”,船,咬咬牙,接了。   1986年3月17日,“德堡”号启航。离港不到一个小时,配电板就跳闸。   接下来是康斯坦萨港的装货环节,4000吨钢材装了九天,原因是货物固定不牢,整个装卸过程像是没带工具箱的装修队。   出港后,主机齿轮箱烧毁,辅机也罢工,航速慢得像拖网船。   最致命的还是那场风暴。1986年6月16日晚上八点五十,“德堡”号在印度洋遭遇强风巨浪,主机停车,整艘船彻底失控。   由于钢材没有绑扎,货物在船舱内剧烈滚动,导致船体右倾60度,海水从破损处灌入。船员试图发出求救信号,可发报机功率太低,信号根本没发出去。   然后就是沉没,全船35名船员,30人随船而去,仅有5人抢上救生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得救了。   那只救生筏,面积只有两平方米。船员们没有淡水,只靠几块压缩饼干硬撑,雨水不够喝,就喝尿。   后来干脆生吃飞鱼、海鸥,甚至啃木屑。八天内,三名船员相继死亡,剩下的两人,张周生和郭德胜,靠着顽强意志熬过了24天,最终在7月10日被日本货轮在北马尔代夫海域发现。   两人回到广州后,交通部给了表彰。可更多人关注的是“德堡”号到底为什么会沉。   交通部的调查结论是,多重因素叠加。货物没有绑好,主机故障频发,风暴加剧了船体倾覆。   但这只是结尾,更大的疑问是,为什么明知道这船质量不过关,还要强行接收?为什么船只长时间失联,却没有触发任何应急机制?   这场事故之后,中国没有取消后续的11艘货轮订单,但加强了护航措施,并对罗马尼亚方面的交船标准提出了更严格要求。     “德堡”号的沉没,给中国航运业敲响了警钟。政治考量不能凌驾于安全红线之上。   与其为了所谓的友谊勉强接收一艘“问题船”,不如把钱花在自己可控的产业升级上。事实上,这一事件也间接推动了中国造船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今天回头看,“德堡”号并不是中国航运史上吨位最大的船,也不是唯一一艘在海上出事的船,但它却是最能让人记住的一个名字。   因为它教会了我们,海上漂的,不只是船,还有人命和国家的信誉。   “德堡”轮事件,最终留在了中罗合作的档案中,也留在了无数航海人心里。   那2700万元花得冤不冤,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船可以再造,命只有一条。船队可以扩充,信任一旦破裂,代价往往更高。   信息来源: 《“德堡”号的幸存者:吞吃鱼鸟、木头,在印度洋挣扎24天终回国》——网易新闻

0 阅读:0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