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05 20:15:03

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 “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万官兵带着农具扎进荒原,零下三四十度的天刨冻土、挖沟渠,冻土硬得能磕崩锄头,大伙儿呼出的白气转眼成霜,硬是凭着“向荒原要粮食”的狠劲,把沼泽遍布、荒草没腰的“北大荒”,改成了年产百亿斤粮食的“北大仓”。 那时候没人会琢磨黑土还能“累着”,只知道多开一亩地,多收一斤粮,就能多救几个人的命,磨破的胶鞋和冻裂的双手,都是刻在黑土地上的军功章。 但黑土这宝贝不是取之不尽的,它可是上万年才攒出来的家当。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摆在那儿,典型黑土区平均每年要流失0.3到1厘米厚的表层土,开垦初期能到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很多地方只剩20到30厘米,有些地块甚至露出了底下的沙土。 最要命的是肥力下降,不少黑土开垦四十年后,有机质含量直接腰斩,土壤也变得硬邦邦的,以前“捏把黑土冒油花”的盛况,慢慢变成了“种啥都得靠化肥顶”。 除了黑土变薄变瘦,当年为了种地挖的沟渠,也把北大荒的“生态家底”给伤着了。原来的北大荒湿地连片、水网密布,是天然的蓄水海绵,可几十年开垦下来,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少了将近一半。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都说,六十年代来这儿放眼全是沼泽,现在大片农田围着,湿地没了,水调节能力跟着下降,旱的时候浇不上水,涝的时候排不出去,反而影响粮食收成。 更别说那些靠湿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没了栖息地只能迁徙,生态链断了,最后还是得反噬农业生产。 所以退耕还荒根本不是“扔粮食”,而是给土地和生态“休产假”。从1999年国家启动退耕还林还湿计划开始,三江平原、乌苏里江沿岸的不少耕地就慢慢变回了荒野,看似少了眼前的收成,实则是给黑土留足喘息的时间。 就像八五三农场的种植户说的,以前是凭着老经验跟土地抢粮,种完一茬接一茬,现在才明白得靠技术跟时间保地。这些退下去的地,其实是在给子孙后代存粮,总不能让我们把黑土造完了,后人只能对着沙土叹气。 而且这退耕可不是瞎退,背后全是技术兜底,根本没影响粮食安全。现在的北大荒早就不是当年靠人力刨地的模样了,4360多万亩耕地里,一半以上都是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农业机械化率高达99.6%,100多架飞机忙着航化作业,科技贡献率更是达到68.2%,比不少发达国家都高。 就拿秸秆还田技术来说,把玉米秆、稻秆打碎了埋回地里,既不用烧秸秆污染环境,还能给黑土补“营养”,有些地块这么干了几年,有机质含量悄悄涨了0.2个百分点,黑土层也每年能增厚0.3厘米。 关键是就算退了部分耕地,黑龙江2024年的粮食总产量还创了新高,达到1600.3亿斤,连续15年全国第一,这说明只要保住黑土肥力,靠技术提产比硬拼耕地面积靠谱多了。 现在东北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都完成了地表基质调查,连地下5到50米的“潜在黑土”都摸清了,还根据不同退化类型搞精准修复,比如沙化的地块种固沙植物,盐碱化的地块调土壤酸碱度,这可比当年盲目开荒科学多了。 那些退回去的荒地,慢慢恢复成湿地,蓄水能力回来了,野生动物也跟着回归,去年还有人在退耕区拍到了多年未见的丹顶鹤群。 说到底,当年垦荒是为了“活下去”,现在退耕是为了“活得久”。北大荒的价值从来不止是年产多少粮食,更在于这片黑土地能世世代代产粮。 要是为了眼前的几百亿斤粮,把上万年的黑土家底造没了,将来就算想种也种不出好庄稼,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 现在退一步,让黑土喘口气,让湿地回回血,再靠着新技术把单产提上去,才能让子孙后代还能捧着“中国饭碗”,这才是真的把饭碗端稳了。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