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三峡大坝的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05 17:24:37

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三峡大坝的2500亿投入早就回本了,而且这笔账算下来,收益比当初预想的还要多得多。 当初计划投入2500亿,实际执行中因为电站提前发电赚钱,最后花了不到2100亿,光这一点就已经省了不少。 国家审计署2013年的公告显示,当时工程总投资是2078.73亿元,后续就算加上少量维护和移民配套支出,也远没到计划的2500亿,毕竟2003年首批机组就提前两年并网发电,源源不断的电费成了“造血机”,直接对冲了后续建设开支。 而这笔钱主要花在三方面,大坝本身的混凝土浇筑、113万库区移民的安置,还有225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发电机组,每一分都花在了实处,没有虚耗。 最直观的回本来源就是发电,三峡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截至2025年8月,这二十多年累计发的电已经突破1.8万亿千瓦时,要是按家里电表算,就是1.8万亿度电。 别小看这个数字,按全国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的平均价格算,每度电大概0.25元,1.8万亿度就是4500亿元,这已经是当初投入的两倍多。 而且这还没算上清洁能源的隐性收益,这些电相当于节约了5.4亿吨标准煤,要是靠烧煤发电,得建多少座火电站,花多少采购煤炭的钱,更别说减少了14.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这可是省了一大笔环保治理的开销。 现在三峡还和乌东德、白鹤滩等电站组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2024年上半年这条走廊就比去年多发电60亿千瓦时,相当于多赚了15亿元,这种持续“造血”的能力可比一次性投资划算多了。 要是只算发电的账就太浅了,三峡这笔买卖的精髓还在那些看不见的保障上。 就说防洪这个“安全闸”,长江中下游以前每到汛期就提心吊胆,1998年特大洪水的损失至今让人印象深刻,而三峡建成后,直接把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拉到了百年一遇。 建库以来累计拦洪近70次,光2024年汛期,和其他水库联合调度就拦了282亿立方米洪水,直接让中下游洪峰水位降低了0.4到3.1米,减少灾害损失654.6亿元,避免了226.8万人转移,减淹了329.1万亩耕地。就拿2024年湖南华容团洲垸出现险情那次来说,紧急调度三峡减流出库流量后,城陵矶水位提前一天退出警戒,直接降低了下游堤防的防守压力,这种“救命钱”根本没法用常规收益衡量,单是避免一次特大洪水的救灾和重建费用,就可能比整个工程投入还多,更别说保住的生命财产了。 还有航运这条“黄金道”,以前的川江航道全是急流险滩,“自古川江不夜航”可不是夸张,重庆到上海每吨货物的运费高达120元,万吨级船队想上去根本不可能。 三峡建成后,水位抬升淹没了险滩,航道水深稳定在4.5米以上,万吨轮现在能直接从上海开到重庆,运费一下降到40元以下,成本直接砍了三分之二。 截至2025年3月,三峡船闸累计过闸货运量已经超22亿吨,2023年一年就运了1.72亿吨,2024年上半年光物流成本就省了150亿,一年下来差不多240亿。 这可不是简单省点运费,西部的矿产、农产品能低成本运到东部,东部的工业产品能顺畅西进,沿线港口吞吐量翻倍增长,整个长江经济带被彻底盘活了,这种带动的产业链价值,早就远远超过大坝本身的投入。 还有113万库区移民的安置,这笔钱也不是白花的。当初可不是简单盖几栋房子,而是配套了柑橘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现在库区人均年收入比搬迁前涨了近10倍,从不足千元涨到了近万元。 以前的移民变成了特色产业的从业者,库区的柑橘、生态鱼成了网红产品,乡村旅游也火了起来,这笔投入不仅解决了搬迁问题,还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把“负担”变成了发展动能。 别说水资源利用的效益,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3600亿立方米,保障了沿线人饮和灌溉用水安全,2024年干旱时提前蓄水,还保障了冬春的供水需求,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保障。 算下来,当初不到2100亿的投入,光发电就赚了4500亿,防洪十几年累计减损几千亿,航运每年省两百多亿物流成本,还带动了移民致富和区域发展,这些收益加起来,早就把本钱翻了好几番。 而且三峡还在不断创造新价值,2024年通过优化调度,上游水库群还多发电170亿千瓦时,生态调度让荆江河段四大家鱼繁殖恢复到80年代水平,库区森林覆盖率超过50%,水质稳定在Ⅱ类。 这哪是建了个大坝,分明是建了个持续生钱的“聚宝盆”,还是个守护安全的“定海神针”,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0 阅读:69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