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为什么重回中国大陆?   说到底,还是在外面吃了亏,转了一圈又认清了一个事

红日观全局 2025-11-05 17:18:37

富士康为什么重回中国大陆?   说到底,还是在外面吃了亏,转了一圈又认清了一个事实:中国制造,谁都替不了。   2024年7月22日,富士康和河南省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在郑东新区建起一座七万平方米的新总部。   这个总部不只是挂个牌子,还要实打实地承载集团管理、研发和战略产业发展等七大功能中心。   其实早在2023年,富士康就已经开始回头看,从2月到4月董事长刘扬伟亲自跑了三次河南,表示要“再造一个新富士康”,同年4月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就在郑州揭牌,后续的动作也没停。   到了2024年,这种回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除了总部项目,富士康还同步启动了电动车试制中心、固态电池等新项目。   郑州园区也迎来招工潮,小时工工资直接涨到25元,几万人迅速入职,场面火爆。   那印度这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台湾的产业专家说得直接:两个问题,压根解决不了。   第一是人。印度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不少工人连基本识字都困难,而电子产品组装对细节的要求极高。   iPhone 15在印度的良品率只有一半,跟中国工厂简直没法比,富士康不得不从中国调上百名工程师过去救场,还是没能扭转局面。   第二是电,印度电力供应不稳定,2024年甚至在用电高峰期直接下达“限电令”,强制工厂削减30%电量,产能直接被卡死,更别提偷电现象频发,企业用电成本居高不下。   除了人和电,印度的产业链也是个大问题。很多关键零部件还是得从中国进口,不仅耽误时间,运费也贵得吓人,一来二去,成本非但没降,反而升了。   更关键的是,印度的营商环境并不友好,外资企业刚进去时各种优惠,等企业站稳脚跟,就开始换脸,纬创在印度的工厂最终被迫卖给塔塔,就是前车之鉴。   这些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也就不难理解富士康为什么重回中国。中国的产业链完整、成熟,零部件供应快、成本低、不折腾,干活效率高。   以郑州为例,从2010年富士康落户开始,周边已经聚集了600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全球少有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中国工人的素质也是一大优势。对比印度那边频繁出问题的生产线,中国工人执行力强、责任心重,能快速适应复杂工艺流程。   富士康过去常常要从大陆调人去印度“救火”,现在干脆直接把大本营搬回来,省心省力。   更别说基础设施,中国电力供应稳定,物流网络高效,全国高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再看印度,限电、偷电成常态,货运靠卡车,遇上暴雨泥泞就直接瘫痪。   富士康这次回归,当然也不是单纯为了“止损”。它其实是在为未来布局。   公司正在推行“3+3”战略,即三大产业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以及三大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一代通信。   其中新能源汽车是富士康未来最看重的方向,这次在郑州的新项目就包括电动车试制中心和固态电池生产线。   而河南省自身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150万辆年产能,打造3000亿规模的产业集群,这步棋正好踩在了节奏上。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是,富士康正在努力减少对苹果的依赖,目前它近一半的营收都来自苹果,这种高度依赖让公司风险极大。   通过发展新能源车、数字健康、机器人等新产业,富士康希望开辟新增长点,缓解单一客户带来的经营压力。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目前已成为全球苹果手机的重要生产基地。2023年,富士康的进出口额占到河南省总量的六成,郑州市的八成。   与此同时,郑州比亚迪新能源皮卡车上线,洛阳、焦作等地的新能源电池项目也相继投产,整个河南正快速向新能源大省转型。   富士康的回归,不只是一个企业的选择,更是全球制造链在现实面前做出的调整。   在试图逃离中国制造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发现,绕了一圈,最终还是要回到这片熟悉的地方。   信息来源: 《重仓河南!“新”富士康何以选址郑东新区?》——大河网

0 阅读:0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