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之所以敢和中国硬碰硬,其实他早已把阿斯麦算在了里头。但荷兰千算万算一定没算到,如果他把阿斯麦逼急了,阿斯麦一定会“离家出走”。 阿斯麦是全球唯一能够制造极紫外光刻机的公司,这项技术就像半导体领域的“核按钮”,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先进芯片的命脉。 荷兰政府在美方的压力下,以国家安全为由,一再收紧对华出口限制,把阿斯麦推到了风口浪尖。 2023年,荷兰政府进一步限制了阿斯麦对中国出口深紫外光刻设备的许可,虽然没有完全禁止,但基本已经让中国市场处于边缘化状态。而这背后,是美方不断递来的“压力函”,和荷兰政府的“积极配合”。 问题来了,荷兰政府限制出口的决定并非完全出于自身判断,而是夹在中美之间的左右为难之策。 一方面,它不愿意得罪美国,毕竟跨大西洋的盟友关系不是嘴上说说的;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考虑阿斯麦的商业利益。 阿斯麦本身是上市公司,对股东负责,中国市场又是其第二大市场,限制出口意味着直接影响企业利润。 说白了,这是拿企业的市场换政府的外交筹码,荷兰政府嘴上喊着“国家战略”,背地里却让企业为其政治决策买单。 阿斯麦并不是没有表达过不满。首席执行官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希望政府决策不要干扰正常的商业行为。然而企业的发声远远抵不过政治的喧嚣。 当企业的技术被当作外交工具使用,其实已经严重偏离市场竞争的正常轨道。更让人担忧的是,荷兰政府似乎低估了阿斯麦的全球布局能力。 它不是一个只能靠荷兰本土生存的公司,它的供应链、客户、研发早已全球化。如果荷兰政府继续将其作为政治博弈的棋子,阿斯麦要么加快海外布局,要么干脆将总部迁出荷兰,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实际动向支撑的趋势。 事实上,阿斯麦近年来在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地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生产和研发环节已经开始外移。 这不是对外开放的结果,而是对本国政策不确定性的回应。荷兰政府千算万算,算到了中美之间的风向,算到了如何借助盟友力量站稳脚跟,却唯独没算到阿斯麦可能会“离家出走”。毕竟,一个被长期压抑的企业迟早会用脚投票。 荷兰并不是一个在国际政治中有足够话语权的国家。它的很多政策其实是被动跟随,缺乏自主战略。 在半导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它试图扮演规则制定者,但现实中却更像是规则执行者。 更重要的是,它自身并没有强大的产业链支撑。一旦阿斯麦选择分散风险,荷兰所剩下的高科技标签也将变得黯淡无光。 这就像一个人家里只有一块金砖,却天天拿这块砖去和别人讲秩序,讲规则,讲安全,难免会让人觉得虚张声势。 中国的立场在这一系列事件中表现得相当克制。即便面对荷兰政府的出口限制,也没有采取过激反制措施,而是继续加大自身技术研发的投入。 荷兰政府的尴尬在于,它既想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又无法为自己的行为兜底。自家的企业被推上火线,自己却躲在后面做“协调者”,一旦局势失控,受伤的只能是企业。 阿斯麦的潜在出走,不仅是对荷兰政策的不信任,更是对其国家治理能力的质疑。这种信任一旦被打破,未来就很难再挽回。到那时,荷兰的“技术牌”就不再是王牌,而可能变成一纸空谈。 荷兰在这场博弈中似乎没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是唯一选项。全球科技格局正在重构,越来越多国家在加快自主研发步伐。 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甚至中东地区的科技投资都在快速增长。阿斯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前的替代品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永远不可替代。一旦其他国家成功开发出相应技术,市场将迅速分流,到那时,荷兰失去的将不仅是份额,还有影响力。 归根结底,荷兰之所以敢强硬,是因为它以为自己握着阿斯麦这张底牌;但如果这张底牌被逼得不愿再为政府背锅,那荷兰的强硬就成了空中楼阁。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真正的底气来自内部的产业能力和国家治理的稳定性,而不是寄希望于一家公司替自己挡风遮雨。荷兰如果再不清醒,恐怕连最后的遮羞布也会被风吹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