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乌克兰人聊到自家总统时曾说:“我知道不少中国人觉得泽连斯基以前是喜剧演员,当总统像个笑话。但2019年大选,我、我爸妈还有亲戚朋友都投了他,总共73%的乌克兰人选了他,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前总统波罗申科太失望了。” 这句来自普通民众的直白表述,揭开了2019年乌克兰大选最核心的逻辑,73%的高得票率从来不是泽连斯基个人魅力的胜利,而是民众用选票对波罗申科五年执政生涯作出的彻底否定。 波罗申科2014年上台时,带着54%的支持率和一堆承诺:结束东部冲突、重振经济、打击腐败。 可五年过去,这些承诺全成了空头支票。乌克兰曾是前苏联时期的工业和农业重镇,粮食产量能满足欧洲多国需求,军工产业更是能自主生产装甲车和导弹,却在他执政期间一步步滑向“欧洲最穷国家”的行列。 从2014到2018年,乌克兰GDP累计下跌近20%,普通民众的平均工资从每月408美元骤降到267美元,相当于每个月少了近千人民币的收入。 经济下滑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腐败问题。波罗申科上台时喊着“反腐”口号,可执政期间却把权力变成了谋私的工具。 乌克兰前经济部长弗拉基米尔·拉诺沃伊曾公开揭露,波罗申科的个人收入在执政期间暴涨82倍,2018年时资产已达11亿美元,稳稳坐在乌克兰富豪榜第六位。 他名下的如胜糖果集团,本应在当选后按承诺剥离,结果不仅没剥离,反而借着政策便利在欧洲市场大肆扩张,销量增长22%,还新开了多家分公司。 国家的国防预算仿佛成了他的私人钱包,大部分军事采购合同都流向了他关联的企业,可前线士兵拿到的却是苏联时期的旧装备,有些子弹甚至是过期的,保暖棉衣、急救药品常年短缺。 当腐败渗透到国防命脉,当总统的钱包和国家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跌到不足10%也就不足为奇了,大家早就看透,这样的政府根本不会把民众的死活放在心上。 压垮民众耐心的最后一根稻草,是2018年底波罗申科刻意制造的刻赤海峡摩擦。 当时距离2019年大选已不远,他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主动挑起与俄罗斯的冲突,本想借“民族情绪”拉高支持率,却没想到弄巧成拙。 冲突发生后,乌克兰国内油价应声上涨,每升涨了30戈比,相当于每加一箱油要多花不少钱,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 这场毫无必要的冒险,不仅没帮他争取到选票,反而让更多人看清了他“利益优先于国家”的本质。 到2019年2月,他的支持率只剩11.6%,连当时刚涉足政坛的泽连斯基都比不上,民众的愤怒在那一刻彻底爆发,他们宁愿选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的新人,也不想再让旧政客继续折腾。 泽连斯基的出现,恰好接住了这份“求变”的期待。他没当过官、没搞过政治,却因为主演的电视剧《人民公仆》收获了大量好感。 大家不是不知道演戏和治国是两回事,也不是真的相信一个演员能瞬间解决国家难题,只是被波罗申科折腾得实在没了选择。 其他候选人不是老政客,就是和寡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泽连斯基的“零政治背景”反而成了优势,因为他看起来“干净”“没有猫腻”,至少不会像前任那样明目张胆地谋私。 他的竞选风格也精准击中了民众的痛点。和波罗申科动辄攻击对手“对付不了普京”“没能力治理国家”的老套路不同,泽连斯基主打“不骂人、讲事实、保持微笑”的路线。 他不搞冗长枯燥的竞选集会,而是在社交媒体上发短视频,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听够了政治空话的乌克兰人眼前一亮,觉得“这个人愿意听我们说话”。 2019年7月的议会选举中,他领导的人民公仆党一举拿下254个议席,成为乌克兰独立以来首个能单独组阁的政党,这份成绩背后,是民众对“新人新政”的迫切渴望。 可现实很快给这份期待浇了冷水。泽连斯基上台后才发现,治理国家远比演电视剧复杂。 乌克兰的寡头势力早已盘根错节,控制着能源、传媒、军工等关键行业,他承诺的“打击寡头”刚一开始就举步维艰。 想调控电费,却发现能源企业掌握在寡头手里,说涨就涨;想推进反腐,查了几个小官就没了下文,因为背后牵扯的利益网太复杂。 更没料到的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他从“反腐总统”被迫转型为“战争总统”,当初承诺的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全都被炮火淹没,成了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到2025年,泽连斯基的处境早已不是当年的“希望象征”,他频繁穿梭于华盛顿和布鲁塞尔,一边向欧洲提议优先借用“爱国者”防空系统,一边跟美国讨要“战斧”导弹,甚至要靠谈判矿产资源来换取援助。 曾经喊着“恢复2014年边界”的强硬立场,也在国库空虚、军力损耗的现实面前不断退让。 那场73%选票的选举,从来不是对泽连斯基的“加冕”,而是民众对旧时代的“告别”。他们用选票表达了对腐败、贫困的零容忍,却没料到,告别旧问题后,新的挑战会如此艰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