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中国大陆为什么一再强调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而国民党的基调却是从

景铄看科技 2025-11-05 13:05:20

蔡正元:中国大陆为什么一再强调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而国民党的基调却是从1937年开始的,根本原因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1931年,“九一八”的枪响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主权在东北地区首次遭到严重践踏的历史节点。   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时间即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在东北组织游击队进行反抗。   那种在极端条件下自发组织的武装抵抗,无论从历史记载还是现实成效看,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先觉性与行动力。   相较而言,当时执政的国民政府虽然在外交层面做出一定表态,但在军事上并未果断出兵,实施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这也被不少历史学者批评为消极抵抗。   而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全面爆发的转折点。国民党当局在这一事件后,终于放弃了对日不抵抗政策,开始动员全国资源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部署。   从军事动员规模和政治动员广度来看,这无疑是抗战史上最具标志性的节点。也是因此,国民党及其相关史观倾向于将抗战起点定格在这一年,强调的是中央政府的全面出击和全国范围的抗战局面。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1931年还是1937年,而是“谁最早开始抵抗,谁承担了最艰苦的斗争”。   中国大陆坚持从1931年算起,是因为在这六年间,东北抗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作战,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这段历史并非简单的区域性冲突,它延续时间之长、战斗之惨烈、斗争之孤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正统性的早期基础。   这种坚持不是为了争抢抗战话语权,而是要还原“抗战是全民族的事”这个历史事实,不能因为没有大规模会战、没有中央政府主导,就抹去那段最艰苦卓绝的抵抗。   理解这两种不同起点的认定,其实要回到一个被反复提及但也常被忽略的问题:谁在历史中书写历史?抗战胜利之后,国共关系迅速恶化,历史书写成为双方争夺合法性的重要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主导的历史叙述体系将抗战起点前移至1931年,是为了凸显共产党在抗日救国中的先锋地位,也为其后来获得全国政权奠定道义基础。   与此同时,台湾方面的历史教材和官方陈述中则着力强调1937年之后的抗战,是国民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抗战代表,强调的是外战主场与外交斡旋。   这种历史起点认知上的差异,也体现在两岸民众对抗战的感知上。大陆民众熟悉的是杨靖宇、赵一曼、八路军、新四军,是敌后战场的英勇斗争;而台湾民众熟知的是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远征军入缅,是正面战场的正面对抗。   这种集体记忆的差异,正是由不同的历史起点设定所塑造的。因此,蔡正元的这番话,不只是历史争议,更是两种历史认同的碰撞。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既不能忽视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艰苦抗争,也不能否认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   历史是复杂的,抗战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段最沉重也最团结的篇章。抗战的起点,从1931年或1937年来看,反映的是不同历史主体对自身定位的强调,而不是对历史真相的否定。   从中国大陆的立场来看,强调1931年作为起点,是为了完整还原抗战全过程,强调抗战不只是国家层面的军事反应,更是民族自觉的觉醒过程。   从被动外交到主动战斗,从地方游击到全国动员,这是一场逐步深化的民族抵抗,而不是某一时点的突然爆发。   而且,这种叙述方式也更能凸显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担当,有助于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符合当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而国民党强调1937年,是因为从那个时间点起,抗战才真正进入中央政府组织领导、大规模部署的阶段。   这种叙述方式,强调的是体制内的国家行为,是具有法理合法性的主权抵抗。对于当年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来说,这样的定位有助于维护其在历史中的正当性与核心地位。   在这个意义上,1931年与1937年之间的六年,不应被抹去,也不应被轻描淡写。它是中华民族从沉默到奋起的过渡,是中国共产党从边缘走向中央的起点,是东北人民用血肉之躯抵挡侵略的见证。   理解这段历史,是理解中国如何走到今天的一把钥匙。所以,1931年不是一种偏执的坚持,而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历史不是用来争论的,而是用来铭记的。

0 阅读:8

猜你喜欢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