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1月4号,日本的新任外相茂木敏充,举办了上任以来的第1次新闻发布会,并且正式回应了高市早苗首相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与台湾代表会面的情况。那么日本到底说了一些什么?这会影响日本和台湾出席明年在中国深圳举办的APEC峰会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日本新任外相茂木敏充的第一把火,直接就烧向了北京。 茂木敏充的回应,听起来不温不火,但每个字都像精心计算过的棋子,落在了棋盘上最微妙的位置。那么,他到底说了些什么,能让一场看似普通的外交互动,瞬间充满了火药味?这又会不会给明年在中国深圳举办的APEC峰会,埋下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雷? 茂木敏充的回答,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又暗藏机锋。他几乎是直接把话筒对准了北京,不软不硬地顶了回去。他强调,高市早苗首相的做法,完全符合日本政府一贯坚守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是基于1972年《日中联合公报》所确立的、与台湾维持“非政府实务层面”的关系。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重申旧调,但仔细琢磨,味道就完全变了。日方在这里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将首相级别的政治互动,巧妙地包装成了“实务层面”的工作交流。 这等于是在告诉中方:我们的操作,在我们自己的规则框架内是合规的,你们无权指手画脚。这不仅仅是为高市早苗辩护,更是在试图重新定义和拓宽“非政府实务”这个模糊地带的边界。 紧接着,茂木敏充抛出了第二个论点,那就是“惯例”。他轻描淡写地表示,日本过去在APEC等多边场合,与台湾方面进行接触是常有的事,政府的立场从未改变。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在说“多大点事儿,别大惊小怪”,但背后却是一种强硬的姿态。他试图将这次首相级的会面,与过去低级别官员的寒暄混为一谈,以此来消解其特殊性和敏感性。 你想想看,一个外务省课长与台湾代表聊几句,和一个国家的首相在峰会期间专门安排会面,这能是一回事吗? 这其中的政治意涵和象征意义,有着天壤之别。茂木敏充显然很清楚这一点,但他偏偏要“装糊涂”,用“惯例”这块挡箭牌,来为这次史无前例的接触提供合法性。 这就像是在试探,看看中方究竟是会咬钩,还是会默认这个被强行拉高的“新惯例”。 这场风波的核心人物,除了茂木敏充,就是那位虚构的“高市早苗首相”。在真实的日本政坛,高市早苗是出了名的亲台派和鹰派,她若能登上首相宝座,其在对台政策上的强硬姿态几乎是必然的。 所以,茂木敏充的这番表态,不仅仅是外相的个人观点,更是整个高市内阁意志的体现。这反映出日本国内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正在试图突破长期以来在对华关系上的种种束缚。 他们不再满足于在“一个中国”政策框架下小心翼翼地行事,而是希望主动出击,提升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以此来牵制中国。这次在APEC的会面,就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试探,而茂木敏充的新闻发布会,则是这次试探行动的官方总结和立场固化。 那么,这把火会烧到明年的深圳APEC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APEC作为一个经济合作论坛,其成功的基础在于各方都能遵守一个最基本的政治默契,那就是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台湾一直以“中华台北”的名义,由经济领域的官员率团出席,这早已成为各方接受的“游戏规则”。而高市早苗作为日本首相,与台湾代表进行政治性会面,无疑是对这个“游戏规则”的公然挑战。 中国作为明年APEC的主办国,手握制定议程和掌控会场秩序的权力。面对日本这次看似有理有据的“挑衅”,北京会作何反应? 这就像一场高难度的外交走钢丝。如果中方反应过激,直接拒绝高市早苗出席深圳峰会,或者对日本代表团设置障碍,那么APEC这个本应促进合作的平台,就可能沦为大国对抗的角斗场,中国作为东道主的形象也会受损。 可如果中方选择忍气吞声,对日方的“切香肠”行为不予理会,那无疑会开一个极坏的先例,鼓励其他效仿者,进一步冲击“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 茂木敏充的这番话,实际上已经把皮球踢给了中国,逼着北京在“维护主权”和“保障APEC顺利进行”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外交辞令交锋了,这是一场关于规则制定权、历史解释权和区域主导权的无声博弈。日本正试图用“惯例”和“国内法”的逻辑,去撬动现有的国际关系框架。 而茂木敏充,这位以谈判技巧著称的政客,正是这场博弈的完美执行者。他的话术,既给了国内强硬派一个交代,又没有把话说死,为未来的外交斡旋留下了空间。 但所有人都明白,有些底线一旦被试探,就再也回不去了。当中方的红线遇上日方重新定义的“惯例”,明年的深圳APEC,会是一场合作的盛会,还是一场摊牌的舞台?你认为北京应该如何应对这次精心包装的挑战?是强硬回击,还是另有高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