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浅笑对风吟 2025-11-05 09:22:03

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确实是不少在瑞典生活过的中国人的真实感受。 瑞典这个国家在全世界幸福排行榜上老是前几名,福利好得让人羡慕,可真正去过那里的中国人,十个有九个都摇头说受不了。 先说说瑞典的基本情况。 这个北欧国家面积是北欧五国里最大的,人口有一千多万。 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保持中立,所以国家发展没受什么影响,工业化搞得特别成功。 后来他们又赶上产业升级的快车,搞起了高科技,现在像爱立信、宜家这些世界知名品牌都是瑞典的。 国家有钱了,福利自然就好,孩子十八岁前有牛奶金,上学全免费,看病基本不花钱,父母生孩子能休一年多的带薪产假…… 这么好的条件,按理说应该很吸引人才对。 可现实是,2020年统计显示全瑞典只有三万八千多中国人,而且这几年离开的人越来越多。 有个数据挺能说明问题,2024年选择离开瑞典的华人比往年增加了17%。 连瑞典政府都推出了所谓的“自愿离境补助金”,给35万克朗让外国人回国,这相当于官方变相劝退了。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呢?首先是物价高得吓人。 其次是社交上的隔阂。 瑞典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公交车上哪怕空着八成座位,大家也会自觉地隔开坐。 邻居之间可能住了十年都不认识,你要是主动帮邻居扫雪,说不定还会被报警。 这种“礼貌性冷漠”跟他们推崇的“詹代法则”有关,这个法则强调集体平等,反对个人突出,结果就造成了压抑的社交氛围。 很多华人家庭因为聚会声音稍微大点就被投诉,有个开中餐馆的王老板甚至不得不在厨房加装隔音材料,因为当地人觉得笑声超过60分贝就算扰民。 医疗也是个坑。虽然说是免费医疗,但效率低得让人抓狂。 乌普萨拉有个叫张莉的华人智齿发炎去看急诊,等了八小时才拿到一张三个月后的手术预约单。 后来她疼得受不了再次去医院,护士却冷冰冰地递来1200克朗的挂号费账单,让她自己去药店买止痛药。 这种经历在瑞典不是个例,冬天抑郁症药物的销量比感冒药还高,可能跟当地极端的气候有关。 冬天一天只有六小时日照,夏天反而凌晨两点天还亮着,人体的生物钟完全乱套。 工作在瑞典也不好找。 虽然法律规定不能歧视外国人,但隐形门槛实在太多。 管理层开会全用瑞典语,不会瑞典语根本融不进去。 2025年的数据显示,外籍人士失业率高达21.8%,而本地人只有4.3%。 很多华人只能在中餐馆或旅行社打工,时薪才120克朗。 更憋屈的是职场文化,下午四点办公室就没人了,你要是加班反而会被认为能力不足。 有个中国工程师曾经提议缩短项目周期,瑞典主管却严肃地说这样会破坏团队和谐。 生活上的不习惯就更不用说了。 瑞典超市里八成是冷食,想买点中餐食材价格是国内的五倍,一包重庆火锅底料要85块,买块豆腐还得提前预定。 隆德大学有个留学生因为煲汤触发烟雾报警器,消防车跑来后给她开了8000克朗的罚单。 孩子们下午两点就放学,这让来自上海的妈妈李楠焦虑得睡不着觉,总觉得孩子学习时间不够。 最让人心寒的是文化上的不被接纳。 政府关闭了最后一所孔子学院,甚至有海报写着“东方的人情味是文明社会的病毒”。 这种环境下,很多华人最终选择离开。 在哥德堡港口,经常能看到装满华人行李的集装箱,里面塞着宜家家具和没吃完的老干妈。 有个留学生在机场退税时把居留卡掰成两半扔进垃圾桶,苦笑着说:“北极圈从来不需要太阳,北欧人也从不需要邻居。” 所以说,瑞典的高福利就像个华丽的牢笼,外表光鲜,里面却冰冷刺骨。 中国人看重的热络人情和烟火气息,在那里反而成了不合时宜的东西。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华人宁肯放弃高福利,也要回到国内的原因。 毕竟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抵不过内心那份孤独和压抑。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在瑞典开拓新生活)

0 阅读:179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