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主播:大部分人不喜欢中国人。中国主播的回答让他哑口无言,网友说:韩国人只是不喜欢中国人,但是中国人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感觉韩国的存在。 一场中韩主播的跨国连线,意外揭开了两国民众对彼此认知的巨大差异。韩国主播抛出的负面言论,遇上中国主播淡然的回应,让这场对话迅速在网络上发酵。 这早已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直播互动,更像是把两国普通人对彼此的真实心态摆到了台面上。 韩国社会中部分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并非个例,国际智库的调查显示,在56个被调查国家里,韩国对中国持负面或很负面态度的受访者比例高达81%,位居榜首。 从2008年到2022年,认为中国会影响朝鲜半岛和平的韩国民众比例,也从14.6%飙升至44%。这种负面情绪还伴随着刻意划清界限的举动,比如在文化领域,总试图将与中国相似的传统习俗贴上“独有”标签。 中国主播的回应之所以显得有力,恰恰是因为没有陷入对方的情绪陷阱,只是道出了中国普通人的真实状态。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日常关注点从来都不在邻国的态度上,更多是围绕着自己的生活琐事。房价走势、子女教育、收入状况,这些才是占据普通人思绪的核心,韩国相关的话题顶多在看韩剧、买化妆品时被顺带提及。 这种淡然并非刻意忽视,而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然心态,无需通过与他国比较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两国认知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的发展环境和生活重心。韩国夹在中美日等大国之间,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底气的同时,也伴随着“怕被比下去”的不安全感。 中国的快速发展缩小了中韩之间的技术差距,让韩国原本的优越感受到冲击,只能通过强调“差异性”来稳固自身认同。 有数据显示,韩国1800多种商品对中国的依赖度超过90%,这种经济上的紧密关联与民间的认知偏差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中国民众的视野,早已随着国家的发展变得更加开阔。大家的目光要么聚焦国内的建设发展,要么关注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议题,韩国的相关动态很难成为日常关注的焦点。 就像网友调侃的那样,“朋友圈太大,实在顾不上天天惦记邻居”。这种认知差距的背后,还有着民间交流表面化的问题。 中韩之间的经贸往来看似热络,中国消费者购买韩国护肤品、观看韩国综艺,韩国民众使用中国家电、购买中国农产品,但彼此的了解并没有因此深入。 信息传播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误解,韩国媒体常聚焦中国的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而中国民众也因文化申遗等争议对韩国产生偏见。 更重要的是,两国对彼此的定位没能跟上时代变化。韩国还未完全适应中国从“邻居”到“全球大国”的转变,依然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而中国民众的认知早已随着国家的进步同步提升,这种节奏上的错位,让双方的认知差距进一步拉大。 值得欣慰的是,两国在官方层面和民间交流上仍在不断推进。中国对韩国开放免签政策后,韩国访华游客数量大幅增长,今年1月访华的韩国游客较去年同期增加了908.7%。 韩国也推出了免签证手续费、扩大移动支付范围等举措,2024年上半年就接待了超过220万中国大陆游客,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这些数据都说明,两国民间的交流意愿和潜力依然巨大。 这场主播连线引发的热议,或许能成为促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契机。毕竟,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中韩之间的友好往来才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