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韩国就开始琢磨着淡化汉字,到 1970 年朴正熙政府干脆下了死命令,全国小学一律取消汉字课,连老师私下教几个汉字都可能被请去喝茶,给自己贴了层 “爱国” 的金箔,宣称要搞 “语言纯净”,摆脱外来影响,把自己打造成完全独立的民族国家。 可他们压根没掂量掂量,汉字在朝鲜半岛扎下根已经上千年,从三国时期的百济、新罗、高句丽开始,汉字就是官方文字,高丽国设太学教《诗经》《论语》,科举考的全是汉文经义,会写汉字才能当官。 到了李氏朝鲜,就算世宗大王搞出了《训民正音》也就是现在的韩文,那也只是 “老百姓用的字”,贵族和官员写奏折、记家谱还得靠汉字,这种 “汉字主、韩文辅” 的日子过了几百年,早成了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他们以为把汉字赶走就能彻底独立,却没算明白韩文这东西本质就是个拼音,只表音不表意,而韩语里 70% 的核心词汇都来自中古汉语,高频词里更是有 85% 源自汉语,语义和北京话的接近度高达 0.82。 这就埋下了大雷,没了汉字当 “锚点”,同音词直接成了大麻烦。有次韩国市政府发通告说要搞 “방수” 作业,老百姓一看全慌了,以为政府要放水淹街区,结果闹了个天大的笑话,人家只是要做防水工程。 更严重的是 2010 年韩国高铁事故,图纸上 “防水” 和 “放水” 的韩文写法发音全一样,工人直接把防水材料换成了吸水材料,导致 15 万根枕木全报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真金白银的损失和安全隐患。 文化断层的苦头更让人哭笑不得。朝鲜半岛从 4 世纪就用汉字写历史,《三国史记》《高丽史》这些记录文明根基的典籍全是汉文,可 1995 年首尔大学的调查显示,58% 的大学新生连《三国史记》的标题都看不懂,到 2017 年更夸张,本科毕业生的汉字识别率才 29.5 分,还有 6.6% 的人连自己的汉字名字都不会写。 最讽刺的是,他们再怎么想摆脱,身份证上还得乖乖印着汉字,因为韩文里 “柳” 和 “俞”、“郑” 和 “丁” 发音一模一样,没汉字标注,同名同姓的能冒出几万人,办个事都得先猜半天身份。 2010 年修复光化门,就因为块匾额吵了好几个月,支持用汉字的说这是祖宗留下的模样,反对的喊着要现代,最后只能搞折中,想想也是够拧巴的。 到后来,连社会和企业都受不了了。2014 年的调查显示,68% 的企业招人时要求会认 1000 个以上汉字,韩国银行从 2022 年起,新员工必须通过汉字能力考才能入职,五大经济团体还专门建议 19 万家会员企业把汉字考试作为应聘条件,达不到水平连升职都没指望。 民意更是直接打脸当初的 “爱国政策”,盖洛普民调显示 67% 的韩国人支持恢复汉字教育,40 岁以下的年轻人支持率居然超过 70%,还有 54% 的人说不懂汉字生活都不方便。 20 位前总理和部长联名上书请愿,逼着政府服软,2005 年悄悄废除《韩文专用法》,2018 年又规定小学三年级开汉字选修课,2022 年连高考语文都加了汉字注音题,当年费劲赶走的汉字,几十年后反倒成了高考重点,这波操作也是没谁了。 现在再看,韩国想摆脱汉字简直是痴人说梦,SM 娱乐、CJ 集团这些文化龙头申请商标还得用汉字,春节贴的对联照样是汉字写的 “福” 字,连他们吵着要争的 “中国新年”,不还是跟着中国农历走。 韩国语文学会最后也不得不承认,想完全摆脱汉字,就跟甩自己的影子一样不可能。 巴菲特说的没错,汉字本是连接中日韩的纽带,可韩国非要硬生生把这根纽带扯断,结果不仅没换来所谓的 “独立”,反而给自己惹了一堆麻烦,折腾半天又得回头捡起来,这不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