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败的后果提前出现! 反乌克兰的右翼政党在捷克共和国大选中获胜,不是一个,是三个,他们全都批评对乌克兰的支持。 他们签署了执政联盟协议,并将组建新的捷克政府。而以前亲西方的执政党在选举中失去多数席位。 10月初,捷克搞了一场看似平常的议会选举,结果投完票才发现,这不是换届,这是风向变了。 三个反乌克兰的右翼党派联手赢了,直接把原来支持乌克兰的执政党踢下了台,还立马签了联合执政协议,准备组新政府。 最抢眼的,是安德烈·巴比什,他有望重新当总理。而他早就说了,不愿再给乌克兰送钱、送枪。 这事儿一爆,欧洲政坛哗然。不是因为捷克有多大,而是因为它选出了个“风向标”。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捷克这波只是国内政治博弈,其实没那么简单。这波变局,背后其实藏着乌东战场刚刚发生的一次惨败。 顿涅茨克的“红军城”战役,乌军没守住,被俄军突破了防线。 这地方可不是一般的战略要地,乌军那边的损失不仅是兵力,更是士气。 而对于远在欧洲的政客来说,这场失利就像一记警钟,“继续押乌克兰,是不是押错宝了?” 捷克的右翼党派就是在这个当口冲上来的。他们没藏着掖着,直接在竞选时就喊话:“停止军援乌克兰!”很多人听了,居然觉得挺有道理。 尤其是中下层群体,他们早就烦了通胀、能源危机、难民潮,一提到“给乌克兰送钱”,直接火冒三丈。 于是选票就这么投出去了,结果就是现在这个局面。 而社交媒体上的动静,也不小。支持乌克兰的网民简直炸锅了,巴比什的评论区差点被骂爆。 有人说他是“普京的传声筒”,有人喊他“背叛民主”,但不管怎么骂,现实摆在眼前,他赢了。不止他,还有两个反乌政党也赢了。 可问题来了,捷克这波变天,不是个例。 法国那边,马克龙这几天脸色都不好看。德国的执政联盟内部也开始吵援乌是不是还值得。 芬兰、瑞典、丹麦这种一开始冲得最猛的国家,现在也开始“技术性沉默”。英国更不用说,自从约翰逊走了之后,亲乌声音越来越弱。 说白了,捷克的选票,其实是在替整个欧洲试水。而结果已经很明显,乌克兰撑不住的时候,欧洲的“团结”也撑不住。 但最值得注意的,不是这些表面上的“退缩”,而是意大利的那种“聪明沉默”。 总理梅洛尼嘴上还在说支持乌克兰,开会照样签字、发言照样义正辞严,但她自己知道,这局要是翻了,她得第一个转向。 机会主义外交,没有人比意大利玩得更熟。 别说她,整个西方政治圈,玩的都是这套,“跟赢家在一起”。 美国就更典型。当初阿富汗快完蛋的时候,美军撤得比谁都快,连门都不关就跑了。 现在看乌克兰撑不住了,白宫开始模棱两可,国会拨款也卡得厉害。谁都不愿意做输家身边的朋友,哪怕昨天还在一起开香槟。 所以捷克这波变局,不是“乌克兰输了之后发生的事”,而是“乌克兰快输时就提早发生的事”。 这才是最恐怖的。乌克兰还在前线拼命,后方的支持国家已经开始动摇。欧洲政治风向,提前拐弯了。 你可能会问,这样的局面会不会只是捷克一家的特例?很遗憾,不会。红军城一丢,援乌舆论就开始崩。欧洲民众不是没良心,而是没信心。 这事儿要是放在一年前,说欧洲会背弃乌克兰,没人信。但现在,一切都变了。支持乌克兰,不再是政治正确,而成了政治负担。 最后说个让人扎心的事:欧洲这些国家嘴上讲价值观,背地里都在算账。 谁强就靠谁,谁赢就和谁站一起。外交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赢家。 而“站在赢家身边”,正是他们最擅长的技术。拍马、转向、下车、翻脸,这些操作熟得很。 所以别再幻想什么原则了。 红军城丢的那一刻,不只是一个城市被拿下,更是乌克兰在欧洲的道义光环开始崩塌的瞬间。 捷克只是第一个举手的,后面还会有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