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特朗普又“打哑谜”了,关键时刻一句话,把台湾问题“晾在一边”,可懂行的人都听懂了。 11月2号那场《60分钟》的专访,一开场就火药味十足。 主持人直奔主题,问他:“中国要是动手打台湾,你会不会出兵?” 特朗普没正面回答,只回了一句:“等发生了你就知道了。”这话一出,现场差点冷场。 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说话。 早在竞选时期,他就用过类似的说辞,不透露计划、不提前表态、不给对手机会。 可这一次不同,问题是台湾,场合是面对全国直播,时间点又卡在中美博弈升温、台海局势紧张的时候。所以他这句模糊的回应,背后的分量很重。 整场采访,特朗普提到中国足足41次,远远超过俄罗斯和日本。 而在台湾问题上,他却一个字都不肯多说,甚至提到和中方高层的会面时,主动爆料:“我们谁都没提台湾。”语气里透着一种“你懂我意思吧”的味道。 这就让人琢磨了。 10月26号,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到台海局势,用了“very dangerous”三个字来形容。 他当时没点名是谁在制造危险,但谁都知道,他在敲山震虎。 但你要说他真打算出兵保台?不好说。他这人讲究“交易”,凡事都拿得出筹码。 台湾,对他来说,从来不是“道义问题”,而是“谈判工具”。 这次专访里,他又批评拜登,说“只有傻子才会提前告诉敌人我们会怎么做”。 这话听着像在骂人,其实是在给自己铺路,他想保留模糊空间,不把话说死。 可问题来了,这种模糊,真能起到威慑作用吗? 从中方的反应看,似乎并不买账。外交部那边回应得极其克制:“目前没有可提供的信息。” 翻译一下就是,知道你在打牌,但我们也不急着亮底牌。 真正的动作,其实早就开始了。 11月8号,中国对稀土出口加了限制,直接卡住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脖子”。 另一头,对美籍船只加收港务费,也是在红海、马六甲这些关键航道打出反击。你不说明态度?我就用行动让你明白代价。 而特朗普这边呢?一边说着“不能透露秘密”,一边又在采访里抱怨:“台湾夺走了我们的芯片产业。” 这话听得台湾当局心里发凉,美国不是在协防台湾,而是在“盘剥台湾”。 最尴尬的,还是赖清德那边。 他原本押宝美国,指望着靠“挺美抗中”赢得安全保障。结果特朗普这一沉默,等于把他晾在风口浪尖。 岛内媒体直接开喷,说他“押错宝”,岛内民调也开始动摇。 国民党那边反倒动作频频。郑丽文上台后,迅速整合马英九、朱立伦等人,一边打“和平牌”,一边质疑民进党把台湾推向火线。 这种时候,选民心里最怕的就是“被牺牲”,谁稳谁就有票。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特朗普就是想撇清关系。其实没那么简单。 他不是不要台湾这张牌,而是不想让台湾决定他怎么打这张牌。对他来说,最理想的局面,是让北京保持忌惮、让台北保持依赖、让盟友不敢轻举妄动。 可惜,这种“多边模糊”的玩法,现在越来越难用了。尤其是日本,之前高市早苗公开表态挺台,但最近却悄悄沉默下来。 赖清德去递橄榄枝,人家连个回应都没有。 盟友的冷淡,其实是对特朗普模糊策略的反射。 他们明白得很清楚:美国不说清楚自己底线,别人就不敢押注。尤其是面对一个“你永远猜不到他下一句”的特朗普,谁都不愿意当第一个跳进火坑的人。 更现实的,是经济账本。 今年9月,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提出要台湾把50%的芯片产能转移到美国。 很多人说这叫“合作”,但在台湾本地,这更像“掠夺”。 特朗普在专访里也跟着抱怨,说“我们把芯片产业拱手让人”,这不是要保台湾,而是要挖台湾的墙角。 这时候再回头看他那句“等发生了你就知道了”,就不只是打太极那么简单了。 他在把台湾问题往“幕后议题”里放。不是不谈,而是不公开谈。不是不管,而是不现在说。 这背后,其实是他对中美关系的重新布局。 他知道,现在开战没人愿意。中国不想打,美国打不起,台湾撑不住,日本不敢动。那怎么办?就先把话放模糊,让对手猜,让盟友等,让选民看。 可台海不是纸上谈兵。你说模糊,别人未必就会给你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