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1-04 00:47:34

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欧洲老人很少卧病在床靠管子续命,真不是单纯心态好,而是从法律到钱袋子,再到整个社会环境,都给了他们说“不”的底气,反观咱们的“续命流水线”,缺的恰恰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支撑。 就像那位德国72岁的胰腺癌老爷子,敢拔针管开房车环游地中海,根本不是一时冲动,他兜里揣着的生前预嘱就是“免死金牌”这东西在德国超过70%的老人都有,白纸黑字写着失去意识就放弃抢救,医院敢不认?家属敢逼他?门儿都没有。 这种文书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废纸,背后是整个社会对“死亡自主权”的认可。瑞典的医院更直接,老人要是没法进食,不会硬插胃管打点滴,就算得了肺炎,也未必给抗生素,医护人员的逻辑很简单:生命是用来享受的,不是靠机器硬撑的。 反观咱们这儿,生前预嘱普及度低得可怜,上海当年推“生前契约”,半年才签了100单,多数人觉得提“死”就是触霉头,更别说提前约定放弃抢救了。 结果就是,病房里常能看到老人插满管子昏迷不醒,家属在外面哭着求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没人问过老人自己想不想要这种“活着”,毕竟“不孝”俩字比啥都重,家属哪怕知道老人遭罪,也不敢松口,怕被戳脊梁骨。 更关键的是,欧洲老人的潇洒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德国男性退休后每月平均能拿1222欧元养老金,就算女性少点也有797欧元,足够自己过日子,不用靠子女养老,自然不用看儿女脸色做决定。 他们的医保也不鼓励过度治疗,高收入国家给终末期患者提供居家缓和医疗的比例高达81%,这笔钱不用自己掏,老人当然敢拒绝没用的化疗。 咱们呢,不少老人得靠子女出钱治病,子女就算想让老人少遭罪,也怕被说“舍不得花钱”,只能硬着头皮上各种治疗,最后老人遭罪,子女也背上一身债。 更讽刺的是,咱们的安宁疗护机构才刚过1000个,还大多挤在大城市,普通人想找个能安详离世的地方都难,只能往ICU送,一进ICU就由不得自己了,各种管子先插上再说,社会观念的差异更是刻在骨子里的。 西方打小就有“向死而生”的教育,觉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没什么好回避的,澳洲104岁的科学家大卫·古道尔,就因为摔了一跤不能独自过马路,觉得没了尊严,直接去瑞士安乐死,临走前还吃了最爱吃的鱼薯条,听了贝多芬的交响曲,最后催着医生“别等了”。 还有个英国婆母,85岁后记忆力衰退,后来得个尿路感染,这在咱们这儿打几天针就好的小病,她硬是拒绝吃药吃饭,家人和护士都没逼她,最后安安静静走了,她早就说过不想当“社会的负担”。 这种对生命尊严的坚持,在咱们这儿常被当成“不孝”,就像有主持人把父母接到大城市,以为是孝顺,结果父母没了老邻居,天天闷在家里,反而活得不开心,这就是把自己的“孝”强加给了老人,医疗体系的逻辑也完全不一样。 英国光注册的临终关怀机构就超过200家,每年服务30多万人,还有12.5万名志愿者帮忙,老人可以选在医院、家里或者专门的机构离世,81%的全科医生会主动照护临终患者,不用家属求着办事。咱们的医院还在忙着“治病救人”,北京协和医院想搞缓和医学科,都有同事提醒“别沾死人的事,说不清”,医生怕担责,自然只会一个劲上治疗,不会问老人想怎么活。 荷兰更直接,2002年就立法允许安乐死,患者只要头脑清醒、病情无法治愈,就能申请,还有医生、专家、律师组成的小组评估,保证没人逼他做决定。 咱们呢,连“安乐死”立法都还在讨论,老人想有尊严地离世,连个合法渠道都难找。 说到底,欧洲老人能捧着夕阳过日子,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整个社会给了他们选择“怎么活、怎么死”的权利和底气:有文书保障意愿,有钱支撑生活,有机构提供服务,还有观念认可尊严。 而咱们的“续命流水线”上,老人没话语权,家属有顾虑,医院怕担责,最后大家都被“活着”俩字绑架,没人在乎这“活着”到底有没有质量。 就像那位德国老爷子环游地中海时拍的照片里,他和老伴坐在海边笑得多开心,这背后可不是一句“心态好”能概括的,是一整套社会体系在托底,而这恰恰是咱们现在最缺的。

0 阅读:0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