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浙江一小伙因车祸永久丧失了自主呼吸功能,父母多年来捏皮球5000万次

经略简料 2025-11-03 15:32:15

2006年,浙江一小伙因车祸永久丧失了自主呼吸功能,父母多年来捏皮球5000万次,用自己的双手为儿子续命:“手指废了有什么要紧,只要还能动,我们就不会停下来。” 呼吸,本该是生命最不假思索的节拍。 然而 2006 年,浙江台州的一条盘山公路上发生了一场车祸,彻底夺走了付学朋的这个本能。 从摩托车上被抛出八米远后,他颈椎以下的人生被彻底改写,呼吸中枢神经断裂,脖子以下全部瘫痪。 生命要继续,但不再依靠他自己的身体,而是靠着三种截然不同的“肺”。 它们见证了一个家庭从血肉磨砺到智慧自救,再到拥抱社会暖流的史诗,也是一曲关于爱与坚韧的悲壮长歌。 第一个“肺”,是一只朴素的橡胶球。 医院的专业呼吸机要价15万,对这个刚花光40万赔偿款、还背上70多万债务的山村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一位心地善良的实习医生,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手动气囊。 护士长定下了规矩:每分钟,不多不少,必须按压18下。 从此,这个橡胶球成了家里的“冷酷节拍器”。 一天的按压次数接近两万六千次,五年时间累积下来,总按压次数已经超过了四千万次。 这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是血肉之躯的消耗。 母亲王兰芹的手掌磨烂了,溃烂流脓;父亲付敏足的双手关节肿大,布满老茧。 五年光阴过去,这六个这样的皮球都被他们一一捏破了。 面对困境,母亲反倒释然:“手指坏了不算啥,哪怕还有一丝力气能动,我们就一直坚持下去。”” 这份责任沉重到不容分担。 80岁的老母亲想帮忙,却因一时手滑差点让儿子窒息。 从那以后,这个“血肉之肺”的操作权,被严格限定在父母和女儿女婿之间,成了一份不能假手于人的生死契约。 家人的智慧在绝望中催生了第二个“肺”。 看电视时,付学朋的叔叔意外找到灵感,一家人立刻便着手行动。 有模具经验的姐夫成了主力,他们用电机、打气筒、自行车零件,硬是拼凑出了一台“山寨呼吸机”。 这台机器噪音巨大,只能在夜里开动,为的是省电,也为了防备停电。 它虽然简陋,却让父母疲惫的双手,在深夜里能得到片刻喘息。 它不只是一个替代品,更是这个家庭拒绝向命运低头的怒吼和创造。 真正的解放,来自第三个“肺”。 2011年和2013年,政府介入和媒体报道带来了转机。 一家医药公司在阅览报道后,未作片刻迟疑,当即慷慨捐献一台价值 20 万元的全自动高级呼吸机,展现出企业的担当与大爱。 当呼吸机稳稳地接管呼吸功能时,老两口紧紧抱着这台机器,忍不住哭了出来。 这个“肺”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温度。 乡政府办了低保,新任村支书送来医用床,供电局职工集资为他们支付电费。 温州老板寄来褥疮膏,台州医学院的学生定期上门护理。超过110万元的社会捐款,像潮水般涌来。 时至今日,付学朋始终被照料得整洁清爽,连一丝一毫的异味都没有。 他喜欢看电视剧《士兵突击》,靠眨眼和舔嘴唇与家人交流。 年过七旬的父亲,坚持在村里扫地,每月挣600元,他说这钱“干净”。 家人把数万元的捐款单据小心地珍藏着,父亲说:“等娃好了,我们爷俩打工慢慢还。” 而躺在床上的付学朋,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坐起来,亲手为父母包一顿他们最爱吃的芹菜馅饺子。 信息来源:人民网《父母自制呼吸机延续患儿生命续:患者已回家》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