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专家KathleenTyson北京时间11月2日发文写道:“安世中国将

天天纪闻 2025-11-03 10:54:50

国际金融专家Kathleen Tyson北京时间11月2日发文写道:“安世中国将恢复每月60亿个组件的全球供应,所有芯片均来自中国。与安世中国公司签订合同,否则停止工业生产。只接受人民币付款。再见,欧洲。你又输了。”   这每一个字都往欧洲的痛处扎,估计这会欧洲的车企和荷兰政府心里比谁都慌,之前他们抢安世总部时那股嚣张劲,现在早被现实泼了冷水,凉透了。   这事得从上个月的荒唐事说起,荷兰政府翻出 1952 年的《商品供应法》,拿 “国家安全” 当借口,把安世半导体的荷兰总部给接管了,还把中方高管张学政给免了,甚至搞了个叫 “守护行动” 的代号,装得挺像那么回事。   可他们根本没算明白,安世的核心早就不在欧洲了 —— 闻泰科技 2019 年花 330 亿把它收购后,早把产能重心移到了中国。现在全球 80% 的封装测试产能都在东莞,上海临港还有核心生产基地,荷兰抢到手的,不过是个只剩专利的空架子。   更打脸的是,安世中国直接按《公司法》说荷兰总部的任免不算数,彻底跟那边切割,这一步直接断了欧洲的念想。   安世敢说 “不签合同就停掉工业生产”,真不是吹牛皮,人家手里有真本事撑着。它本来就是全球功率半导体里的巨头,在汽车分立器件市场占了 40% 的份额,全球每 5 辆车就有一辆用它的功率芯片,欧洲车企 15% 的芯片供应全靠它顶着。   像宝马、大众这些大车企,车载系统离了它的二极管就转不动;博世的电装组件少了它的 MOSFET,根本没法生产。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早就预警了,要是 11 月前不恢复供应,欧洲车企累计损失得超 200 亿欧元。   荷兰也想过在印度、越南找替代产能,可芯片封装对温度、精度的要求太高了,试产了好几次都没达标,客户根本不买账,短期内根本没人能填上这个窟窿。   更关键的是,这次供应的芯片全是 “中国造”,这可不是随便喊的口号。安世中国这几年在技术上早扎稳了根,上海的实验室刚量产了 650V 的氮化镓器件,比传统的硅基芯片效率高 20%,直接供小米的快充和华为的光伏逆变器用;新一代 700V 的 GaN 产品,都已经给车企送样测试了。   SiC 器件也过了车载充电器的客户认证,汉堡工厂的中试线四季度刚投产,2026 年就能批量出货。看专利申请量更清楚,2019 年的时候每年才十几件,到 2024 年就飙到 110 件了,宽禁带芯片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都突破 8% 了。   技术硬实力摆在这,供应能力根本不用愁,之前还有人怀疑中国芯片撑不起这么大产能,现在看纯属多余,安世中国的产能和技术早就能自给自足了。   再说只收人民币这事,这步棋下得太准了。以前全球芯片交易都绕不开美元,美国攥着清算系统的 “开关”,想制裁谁就制裁谁,安世之前也被放进美国的实体清单里监管。   这次干脆改用人民币,不光躲开了美元的牵制,还为人民币国际化探了条路。欧洲车企再着急也没用,要么用人民币签合同,要么就得停产能,毕竟生产线停一天就亏一天,谁也耗不起。   荷兰的经济大臣都快把中国的门槛踏平了,好几次来沟通想恢复供应,欧盟副主席谢夫乔维奇也出来说要协调,可中方态度很明确,条件就摆在这,没什么好商量的。   现在欧洲可能还在硬撑,说什么 “不接受货币胁迫”,可实际上早慌了神。那些嘴上喊着找替代的车企,私下里早派人跟安世中国对接了,毕竟没人敢拿几百亿欧元的损失去赌。   荷兰政府就更别提了,当初抢总部的时候多嚣张,现在才发现手里的专利没了中国产能就是张废纸,想谈 “区域分治” 都没底气,完全被架在火上烤。这跟之前有些人嘴上硬、心里慌的样子一模一样,表面上装得挺强硬,其实早没底了。   Kathleen Tyson 说 “欧洲又输了”,其实欧洲输的不只是一单生意,是产业链的主动权。以前全球产业链是美国管金融、欧洲管技术、中国管制造,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既有能撑起全球供应的产能,又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连结算用什么货币都能自己说了算。   安世中国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都快到一半了,汽车业务占比更是接近 60%,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靠欧洲技术吃饭的企业了。   这事也不是偶然,是中国制造业这些年砸钱搞技术投入的必然结果 —— 工信部给它评 “制造业单项冠军”,让它承担 02 专项研发,这些都不是白给的。   这还只是个开始,以后在更多关键行业里,“中国产能、本币结算” 可能会变成常态。那些想靠政治手段卡别人脖子的,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欧洲这次算是真真切切尝到了失去供应链主动权的滋味,而安世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谁才是全球产业链真正的压舱石。  

0 阅读:40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