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多位国际领域资深专家分析,特朗普对中方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反复变卦,主要是

史鉴奇谈 2025-11-02 21:07:19

据外媒,多位国际领域资深专家分析,特朗普对中方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反复变卦,主要是因为他太了解中方了,他充分利用了中方不愿“翻脸”的善意来最大化达到他想得到的目的。   这老兄一上台就抡起关税大棒,以为靠极限施压就能让中方服软。2025年4月,他先是宣布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的关税,架势摆得十足。   可这股狠劲没撑几天。美股当时就吓尿了,短短两天市值蒸发掉近6.6万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美国联邦政府一整年的开支。   美国自己的企业界和老百姓先不干了,物价上涨让民众怨声载道,马斯克这样的商业巨头直接开骂特朗普的贸易顾问纳瓦罗是“白痴”。   眼看着市场要崩,民意要反,特朗普赶紧找个台阶下。他宣布对其他国家暂停加征关税90天,唯独对中国,关税不仅没取消,反而进一步调高到125%。   这手操作明显是看人下菜碟。他觉得对中国必须更狠才行。但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他敢这么反复,不是因为拿准了中国会忍气吞声,而是他自己先被国内的压力搞得焦头烂额,不得不先应付眼前的危机。所谓的“交易艺术”,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哪边风大先堵哪边。   特朗普对华政策那种180度大转弯,根本原因在于他团队内部自己就乱成一锅粥。政策规划前后矛盾,对外传达的信息颠三倒四。这种混乱让他的威胁显得特别虚。   比如在芯片问题上,2025年7月,他的政府来了个戏剧性转变,突然解禁了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人工智能芯片的限制。这个转变可不是因为他良心发现。背后原因是中方采取了稀土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直接掐住了美国军工和电动汽车产业的脖子。   特朗普和他那些高级幕僚最初还幻想中方会很快妥协。但当美国企业老板们打电话告诉他工厂因为缺稀土快要停产时,他才真的慌了神。   这下他不得不从极限施压的牌桌上退下来,赶紧寻求谈判。他甚至公开表示希望能在当年晚些时候受邀访华。   你看,当中国的反制打到了他的痛处,他那种强硬的姿态立刻就会软化。这充分说明,他那些咄咄逼人的举动,很大程度上是投机性的试探,一旦发现代价过高,缩得比谁都快。   说到中方反制,那可不再是过去那种比较克制的回应了。现在的反击更加精准,直接瞄准美国的政治软肋和经济命脉。   他那种商人思维,总觉得任何东西都可以放在天平上称一称,拿来交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TikTok事件。他居然公开提出,如果中国在TikTok的出售问题上让步,美国就愿意降低对华关税。   这种把严肃的国家间经贸摩擦与一个具体企业的商业命运直接挂钩的言论,充分暴露了他对国际政治的理解还停留在“地产交易”的层面。他把国家主权和尊严也当作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这自然遭到中方的坚决反对。   中方明确指出,中美之间的关税摩擦与TikTok的问题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他这种“交易主义”风格,在复杂的国际关系里经常碰壁,因为他低估了对方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   其实回过头看,特朗普的这种善变,反而让中国作为贸易伙伴的可靠形象更加突出。当他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让全世界的企业都无所适从时,中国则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与欧盟、东盟等经济体的合作。   这种对比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和一个政策有稳定预期的大国做生意,风险要小得多。美国那种霸凌和善变做派,最终损害的是它自己的国际信誉。欧盟、加拿大等传统盟友也纷纷对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采取对等反制措施,使得美国在贸易领域越发陷入孤立。   所以,把特朗普的对华政策简单归结为“吃定中方不愿翻脸”,这看法实在太表面了。他每一次看似算计好的“变卦”,背后往往是他在国内政治压力、市场剧烈波动、以及中方坚决反制这三重夹击下的狼狈应对。他那种看似肆无忌惮的举动,反而让中国乃至全世界更清楚地看到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战略短板。   中美之间的博弈,早已不是一方能完全主导的单方面游戏。双方在经济上形成了某种“相互制约的生态”。中国在稀土等领域拥有反制手段,美国在科技等方面设置限制,这种相互威慑的格局使得任何一方都无法为所欲为。   特朗普或许试图利用中方的克制进行施压,但中方在坚守底线的同时,其精准、有力的反击也一次次教育了对方:中国的善意不是为了让你得寸进尺,而是为了给理性对话留出空间。当这种善意被滥用时,随之而来的不会是妥协,而是更为坚定的应对。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