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在干什么?全国也就1000多万盲人,他为这个群体开发技术,值得吗?能赚钱回本

兰姐看科技 2025-11-02 11:36:17

华为在干什么?全国也就1000多万盲人,他为这个群体开发技术,值得吗?能赚钱回本吗?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有一个人拿着手机,一边手拿着手机,另外一边手拿着一个小药瓶,手机发出声音说:这是一瓶维生素c,有效期到2026年……

我当时感到奇怪,这个人在干嘛?他不会直接看吗?仔细看,原来这是一位盲人,手机是帮他读出这个药品的信息,手机真是帮到大忙了,让他知道身边事物的具体信息。 相信也有人刷到一位这类视频——一位视觉障碍的人举着华为手机走进超市,“小艺看世界”实时播报货架上的牛奶保质期,提醒他“右侧三步有购物车”,最后还帮他准确找到收银台。那个瞬间突然懂了,华为做的不是“小众生意”,而是在补全科技世界里的“人文缺口”。

我有点好奇,华为在干什么?他的高层是怎么决策的?

全国盲人就是1000多万,买华为手机的也有几个呢,但是他要开发这类技术要下大成本的,真的能用这项技术赚钱吗? 说这项技术不赚钱,大概率是真的。1000多万视障群体在十几亿消费市场里占比微小,投入上亿元研发做针对性开发,单看短期营收账本,怎么算都不“划算”。

但华为就是这么干了,而且从鸿蒙系统初期就内置的屏幕朗读功能,到后来能识别物体状态的AI视觉技术,再到HarmonyOS NEXT里帮言语障碍者修复发音的模型,它一步步搭起了覆盖视障、听障、语障人群的无障碍生态,甚至开放开发工具,带动全行业一起做这件事。 有人说“不就是摄像头扫一下吗”,可实际体验过才知道其中的技术分量。普通识别只能说“这是杯子”,而“小艺看世界”能补充“白色陶瓷杯,放在餐桌右侧,距离你约50厘米”;面对杂乱的书桌,它能精准指出“剪刀在笔记本上方,笔尖朝左”。

这种细节背后,是华为用数百万条真实场景数据训练的大模型,是计算机视觉与实时交互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些技术积累,又悄悄反哺到手机摄影、智能汽车的辅助驾驶里,形成了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 最打动人的,其实是那些藏在代码里的“小心思”。华为工程师曾跟着视障用户走了一周路,记下他们“怕台阶、怕障碍物突兀出现”的痛点,后来就在场景描述里加入“前方1米有三级台阶,高度约15厘米”的细节;为了让屏幕朗读更自然,团队采集了不同地区的方言语音,让南方用户听到的“按钮”不会变成生硬的北方腔调。

大家有没有觉得?有没有认同?这些不是技术说明书里的参数,而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的温度。 如今每月有440多万残障用户靠华为的无障碍功能出门、工作、和家人视频,这个数字或许换不来亮眼的财报,但让科技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我这里要向华为表达敬意:在满屏都是“流量变现”“爆款逻辑”的当下,华为的选择像一面镜子——真正的企业竞争力,从来不止于赚多少钱,更在于用技术照亮多少原本被忽略的角落。

我想这就是冷冰冰科技当中蕴含着的温暖,当科技开始为每一个生命着想,这样的投入,早已超越了“回本”的算计,有了更珍贵的价值。

曾经听华为的任老说过这样的事情,在以前房地产膨胀的年代,华为有着不少的流动资金,如果拿去做房地产,肯定是赚钱的,而且曾经尝试过了,发现真的赚钱,但任老果断的喊停了,不允许拿钱去投进房地产,因为他说这样赚钱太容易了,会让人上瘾,忘却了搞科技的初心。

看来华为真的不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这样做的,我再一次表示佩服华为,大家觉得呢?

0 阅读:80
兰姐看科技

兰姐看科技

优质文章每天更新,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