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司令员李运昌和300名战士,被日军7000人重重包围,一妇女说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01 19:54:42

1943年,八路军司令员李运昌和300名战士,被日军7000人重重包围,一妇女说带他们突围,不料却领着他们来到一座悬崖峭壁前,李司令一看,瞬间惊呆:这下真没办法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冬天,冀东的雪下得紧,天阴得像蒙着一块黑布,达峪村里,八路军冀东军区的300名战士正在临时驻地筹划突围,日军倾巢而出,7000多人的大部队迅速包围了村子,枪炮声越来越近,形势紧张得像一根绷紧的弦,这支队伍的指挥官李运昌是个老练的将领,但面对这样的困境,也不禁眉头紧锁,这场突围战,似乎已经没有胜算。   队伍处境极为凶险,突围的唯一生路是一座名叫“大石憋砬”的悬崖,说是生路,但那座悬崖陡峭得像刀削,冰雪覆盖,石缝里结着厚厚的冰碴子,要翻过去谈何容易,此时,村里唯一熟悉山路的交通员朱殿昆却不在,他正在外面执行任务,转移的路似乎被死死堵住,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村长提到了朱殿昆的妻子张翠屏。   张翠屏是村里有名的“麻利嫂”,这位妇女身材瘦小,脚裹着小脚布,挺着八个月大的肚子,家里还藏着八路军的伤员,平日里烧火、做饭、送情报样样在行,村里人都说她干啥都麻利,可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农村妇女,能带领300人翻越悬崖吗?没人心里有底。   雪夜里,队伍在麻利嫂的带领下出发了,她走在最前面,踩着积雪辨认小路,脚步稳健得像没怀孕一样,她熟悉这片山岭,哪条沟有冰,哪块石头能踩,她都摸得门清,队伍跟着她,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树林,踏上了前往悬崖的路,风裹着雪打在脸上,刺得像刀子,可没人喊冷,没人喊累,每个人都清楚,一旦停下脚步,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悬崖终于出现在了眼前,那是一道直上直下的峭壁,表面光滑得像抹了油,一个年轻战士试着往上攀爬,刚抓住一块冰碴子就滑了下来,差点摔断腿,队伍顿时静了下来,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麻利嫂站在崖底,抬头看了看,随后绕到东边一条窄缝旁,指了指石壁上的几个隐蔽落脚点,这是她和丈夫砍柴时踩出来的“秘密通道”,只有她知道怎么走。   她没有犹豫,解下身上的绑腿,把几条绑腿接成一根简单的绳子,腰间一系,开始往上爬,她抓住石缝中的荆棘,脚踩着冰雪覆盖的石窝,一步一步往上挪动,肚子高高挺着,让她的动作显得有些笨拙,但她咬紧牙关,没发出一点声音,风在耳边呼啸,冷得刺骨,雪沫子不停地灌进她的脖子里,她的双手冻得通红,指尖几乎失去了知觉,终于,她爬到了崖顶,将绑腿绳子牢牢系在一棵老松树上。   队伍开始行动了,战士们抓着绑腿绳,互相搀扶着往上爬,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踩空摔下去,受伤的战士被其他人抬着上,体力不支的人也被硬拉了上去,300多人,一个接一个翻越了这道生死线,等到最后一个人爬上崖顶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麻利嫂看着战士们一个个翻越过去,心里松了一口气,却感觉肚子一阵阵往下坠,疼得整个人都站不稳了,她找了个背风的地方靠了下来,额头上冒出了冷汗,脸色惨白,孩子要出生了,这冰天雪地里,一个母亲的生命与痛苦无声地交织着。   战士们发现了麻利嫂的异常,赶紧脱下棉衣,在冰冷的地面上围成了几圈,挡住呼啸的寒风,没人说话,空气里只剩下风声和她忍不住的喘息声,过了一会儿,一声清亮的婴儿啼哭划破了山谷的寂静,这个孩子就在雪地里,在生死关头降临了,战士们用棉衣裹紧婴儿,把母子俩安置在担架上,继续向根据地转移。   突围成功后,麻利嫂没有停下手中的抗战工作,她的丈夫朱殿昆在一次送情报中被捕,为了保住秘密被日军残忍杀害,麻利嫂独自拉扯着孩子,在敌人的严酷搜捕中隐姓埋名,辗转于各个村落,她的家早已成了八路军的秘密联络点,地道、暗室、藏粮的地窖无所不有,她一个女人,硬是撑起了一个堡垒户,那段时间,她吃糠咽菜,把家里下蛋的鸡都送给伪军骗取信任,自己却舍不得动一口。   抗战胜利后,麻利嫂的生活依然清贫,她手里有八路军欠下的粮食账目,数千斤的粮食足以让她和孩子过上好日子,可她始终没有拿去兑现,只是把那些欠条装进了一个破旧的木匣子,封存起来,这些年来,她对任何人都只字未提,甚至在病重时也叮嘱儿子:“再难也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1982年,麻利嫂因病去世,终年70岁,她走得安静,像她这一生一样,没有留下过多的痕迹,她的儿子朱海清在整理母亲遗物时,才发现那些泛黄的欠条和一张手绘的突围路线图,那一刻,他才知道,母亲在抗战中的贡献远比他想象得要多。   信息来源:麻利嫂,忘不了你踩出的那溜山道……——中国青年网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