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明确表态:在台湾问题上,日本将坚持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中的立场。 那么,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的立场是什么呢? 《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的对台立场核心为三项,清晰明确且无模糊解读空间。 其一为政治承认,日本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从外交层面否定了“台独”势力寻求所谓“国家地位”的可能性。 其二为领土归属,日本充分理解和尊重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明确承诺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立场,该条款核心即确认台湾应归还中国。 其三为关系定性,通过1998年《中日联合宣言》补充明确,日本仅与台湾维持民间及地区性往来,不涉及任何官方外交关系。 关于该声明的法律效力,2025年3月日本政府曾答辩称“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实则为概念偷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明确规定“联合声明所表明的各项原则应予严格遵守”,该条约经两国国会批准,具备完整法律效力。 这意味着日本对台立场不仅是政治承诺,更是受国际法约束的法律义务,具有不可随意变更的约束力。 理解日本的立场需回归1972年历史背景。当时冷战局势紧张,中美关系破冰引发国际格局重大变化,日本面临关键战略抉择。 经济层面,中国庞大市场对日本企业具备较强吸引力,丰田、索尼等企业迫切希望进入中国市场,而邦交正常化是开展经济合作的前提。 战略层面,日本需降低对美国的过度依赖,通过与中国建交平衡地区力量,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明确对台立场,是中日建交的核心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1972年9月26日中日外长会谈中,日方曾递交专门文件阐释对台立场。文件明确表示,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历史经纬,台湾应归还中国,此为日本政府固定见解,且“不设想将来台湾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以外的任何法律地位”。 该阐释直接驳斥了此后部分势力“日本仅‘理解’不‘承认’台湾归属”的歪曲言论,证实日本当时明确认可台湾归属中国。 二战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曾出现摇摆,但作为战败国,其必须遵守《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1972年的相关承诺,本质是日本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确认,亦是对自身战争责任的交代。违背该立场即等同于否定二战后对日处置成果,这是国际社会无法接受的。 高市早苗此时重申该立场,并非单纯外交表态,而是日本当前地缘战略的体现。国内政治层面,日本政坛存在多重分歧,在台湾问题上触碰红线风险极高,坚守联合声明立场可避免激化中日矛盾,为国内政策调整预留空间。 国际层面,2025年以来,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政府推进“印太战略”,试图拉拢日本制衡地区力量,但日本并不愿被美国绑定至“台独”战车。 近年日本的实际行动也能印证这一点。一方面,日本与台湾保持着民间经贸往来,2024年双边贸易额仍达近3000亿美元;另一方面,日本始终避免官方层面的接触,2024年11月日本首相石破茂就明确表示“日方坚守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的立场丝毫没有改变”。这种“民间热、官方冷”的格局,正是联合声明立场的具体体现。 尽管表态坚守原则,近年日本在军事领域动作频繁,2025年国防预算达7.8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部分项目明显针对台海方向。 这种“口头恪守原则、军事积极准备”的操作,本质是试图在中美战略博弈中寻求平衡,既不愿放弃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又希望配合美国战略布局。 短期来看,日本坚守1972年立场的可能性较高。一方面,中日经济相互依存度持续提升,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3.5万亿人民币,日本企业在华投资规模庞大,不会因台湾问题贸然放弃相关利益。另一方面,地区局势复杂,日本需稳定周边环境以发展自身,与中国交恶不符合其核心利益。 长期视角下,风险因素依然存在。伴随国际格局演变,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部分政客频繁发表涉台错误言论,试图模糊乃至否定联合声明确立的立场。 此外,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部署持续强化,试图拉拢日本构建军事同盟,可能对日本对台政策形成外部压力。 历史与法律约束构成刚性底线,《中日联合声明》不仅是中日两国共识,亦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任何违背该立场的行为,都是对国际秩序的破坏,亦会损害日本自身国际信誉。 正如当年田中角荣首相推动中日建交时所言,“日中邦交正常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这一时代潮流至今未发生改变。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是该共识的重要体现。高市早苗的表态,既是对历史承诺的重申,亦是对现实利益的考量。 无论日本政坛如何变动,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事实无法改变,联合声明确立的法律基础亦无法动摇。对于任何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破坏台海和平的行为,中国都将坚决反制,这一立场始终明确且坚定。 对此,你们怎么看?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