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鸡蛋错了?医生再三建议:过了66岁的人,鸡蛋应该这样吃 “每天一个鸡蛋补营养” 的说法传了好多年,可 67 岁的王阿姨坚持吃了半年,体检时胆固醇却高了;70 岁的张爷爷怕胆固醇高,半年没吃鸡蛋,反倒查出白蛋白偏低。 过了 66 岁,这鸡蛋到底该吃还是不该吃?其实不是 “吃不吃” 的问题,是 “怎么吃” 才对。 王阿姨有轻度高血脂,之前听邻居说 “鸡蛋能补蛋白,老年人得每天吃”,就每天早上煮一个鸡蛋。半年后复查,总胆固醇从 5.2mmol/L 升到 5.8mmol/L,她赶紧停了鸡蛋。 可没两个月,浑身没力气,再查发现白蛋白只有 34g/L(正常老年人应≥35g/L),医生说这是蛋白质摄入不够,鸡蛋停得太急了。 张爷爷则是另一个极端,查出高血脂后就把鸡蛋归为 “禁忌”,连蛋黄都不敢碰。半年下来,他总觉得腿软,爬两层楼就喘气,体检时骨密度也比之前低。 医生看了他的饮食记录,发现他每天蛋白质摄入只有 45 克,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的老年人每天 1.0-1.2 克 / 公斤体重的标准 —— 像张爷爷 65 公斤,每天该吃 65-78 克蛋白质,而一个鸡蛋就能提供约 6-7 克优质蛋白,还含维生素 D、卵磷脂,这些都是老年人需要的。 那过了 66 岁,鸡蛋到底该吃多少?《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 年研究显示,无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每天吃 1 个鸡蛋,不会导致胆固醇升高,反而能提升免疫力;有高血脂、冠心病的老年人,每周吃 3-4 个鸡蛋,也不会增加心血管负担。 王阿姨后来调整为隔天吃 1 个煮鸡蛋,搭配每天 50 克清蒸鱼,三个月后复查,胆固醇降到 5.4mmol/L,白蛋白也回到了 36g/L,浑身也有力气了。 吃鸡蛋的方式也很关键,不是所有做法都适合老年人。蒸蛋羹、水煮蛋是最好的,蛋白质吸收率能达到 98%;煎鸡蛋时别放太多油,更别吃炸鸡蛋,比如炸荷包蛋,油脂摄入太多会加重血管负担。 72 岁的李奶奶之前爱把鸡蛋煎得金黄,后来改成蒸蛋羹,每次加少许温水和葱花,吃起来软嫩,消化也没负担,复查时血脂比之前还稳了。 还要注意搭配的食物,单独吃鸡蛋营养吸收不如搭配着好。比如早上吃 1 个水煮蛋,配一小碗燕麦粥和 50 克凉拌菠菜,燕麦的膳食纤维能帮助调节血脂,菠菜的维生素 C 能促进鸡蛋中铁的吸收;或者晚餐时,把鸡蛋和豆腐一起炖,做成鸡蛋豆腐羹,两种优质蛋白互补,老年人吃了好消化。张爷爷后来就每天早上吃半个煮鸡蛋,配燕麦粥,晚上再喝小半碗鸡蛋豆腐羹,两个月后复查,白蛋白和骨密度都有改善。 另外,鸡蛋的新鲜度也不能忽视。老年人消化功能弱,不新鲜的鸡蛋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建议一次别买太多,买的时候看蛋壳是否完整、清洁,回家后放在冰箱冷藏室,别和洋葱、大蒜等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放一起,避免串味影响口感。 其实对过了 66 岁的人来说,吃鸡蛋的关键是 “量体裁衣”。 建议大家可以每周记录吃鸡蛋的情况,比如周一吃 1 个蒸蛋,周三吃半个煮蛋,周五吃鸡蛋豆腐羹,再结合每月的血压、血脂检查结果调整;如果有糖尿病,就别在早餐时单独吃鸡蛋,搭配杂粮饭或全麦面包,避免餐后血糖波动。 健康从来不是 “一刀切”,像鸡蛋这样的常见食材,找对适合自己的吃法,才能补到点子上,让身体更硬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