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抗原来只是幌子?特朗普真正目的暴露,中国可能是唯一打破美计划的国家? 美

云海澄碧翠 2025-11-01 11:00:51

中美对抗原来只是幌子?特朗普真正目的暴露,中国可能是唯一打破美计划的国家? 美国的全球地位不仅依赖军事实力,更建基于其二战后建立的美元金融霸权。此套体系强制各国以出口产品来兑换美元,使得美国仅需凭借印制货币,便能获取全球实实在在的商品,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据极大优势。 该体系的运作核心是一种周期性的财富抽水机。美联储通过调控利率制造全球“潮汐”,降息时放出廉价美元刺激他国资产泡沫,加息时则抽回资金引爆危机,让华尔街资本趁机廉价收购其核心资产。 上世纪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苏联解体后的财富转移,都清晰展示了这种金融打击的巨大破坏力。它早已逾越贸易的边界,以一种更为隐晦的方式悄然展开。这并非单纯的贸易往来,实则是一种隐秘的财富攫取模式,危害不容小觑。 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堂而皇之地宣称此举旨在平衡贸易逆差、保护知识产权。然而,这背后是否暗藏其他动机,着实值得深思。这些说辞更像是一种政治幌子,其真实目标是服务于美国资本集团的利益。 特朗普、莱特希泽等人设计的关税清单,精准瞄向了中国的半导体、电动车等高科技领域。此举意在阻碍中国的产业升级,将其永久固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这背后存在双重逻辑。一方面,美国企业希望继续享受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红利,维持自身在设计与品牌端的顶端地位。另一方面,华尔街则利用贸易战制造的市场恐慌,通过量化交易进行套利。 苹果、特斯拉等实体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庞大且持续盈利,它们的利益与金融资本的诉求并不完全一致。 中国有机会能够成为唯一可能打破这种宿命的国家,得益于其独特的国家主导型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为抵御外部资本渗透提供了屏障,并构建了瓦解金融霸权的三大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构建平行的贸易与金融网络。始于2013年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与沿线国家进行基建合作,积极推广人民币结算。金砖国家积极探索构建独立支付体系,此举措意义重大,直接对美元在国际结算领域的垄断地位发起挑战,彰显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格局中的新动向。 第二个支柱是实现技术与资源的自主。面对芯片制裁,中国加速了国产化进程,并在5G、高铁、新能源车等领域取得领先,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中国通过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战略筹码。 第三个支柱是启动内部经济引擎。“双循环”战略通过提升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激发了国内消费潜力。2020年,中国消费占GDP比重已升至54%,经济增长正从依赖出口转向内需驱动。 美国实施的遏制战略,不仅未达成预期成效,反倒如回旋镖般出现“反噬”效应,这警示着其战略的短视与失策,也凸显国际关系中损人不利己之举的荒谬。超千亿美元的关税成本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加剧了通货膨胀,而农民则因反制关税而损失惨重,需要政府提供补贴。 战略层面看,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未扭转,其孤立中国的企图也未成功。相反,中国与东盟等新兴市场的贸易联系更加紧密,到2024年,双边贸易额已超过中美贸易。 尽管2024年双边贸易额仍维持在6882.8亿美元的高位,彰显出深度捆绑态势,然而对抗本质已然转变,从贸易摩擦升级为金融体系间的激烈对决。中国的成功路径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可能,一个更加多元的全球经济新时代正在到来。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云海澄碧翠

云海澄碧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