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的基本国情是不同的,俄罗斯不缺粮食,不缺能源,关起门来是可以过日子的,而且它的经济一直一般,普通民众对此没有太大的期待;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早已经远离了科技创新的前沿,也早已经远离了一流国家的竞争,其经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比苏联时期还严重,所以麦凯恩生前说:俄罗斯是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 俄罗斯的底气来自它广袤的土地。 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下,埋藏着全球瞩目的能源宝藏,地上则生长着养活全俄乃至大量出口的粮食。 数据显示,俄罗斯小麦年产能超8000万吨,不仅自给自足,还能大量出口,稳坐全球最大小麦出口国的交椅。 俄罗斯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最近五年,俄罗斯每年粮食产量都稳定在 1.2 亿吨以上,其中小麦产量常年位居全球前三,每年出口量能达到 4000 万吨,不仅能满足国内民众的需求,还能大量出口到中东、非洲等地。 就算遇到极端天气,粮食产量略有下降,国内储备也足够撑好几年 —— 俄罗斯的粮食库存率一直保持在 30% 以上,远超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 17%-18% 安全线。普通民众在粮食上几乎没什么顾虑,面包、土豆、肉类这些日常食品价格稳定,就算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市场影响也不大。 能源方面,俄罗斯更是 “躺在资源上过日子”。它的石油储量占全球 12%,天然气储量占全球 19%,还有大量的煤炭、铀矿资源。光天然气这一项,俄罗斯每年的产量就有 7000 多亿立方米,其中一半用来出口,欧洲之前 30% 的天然气都从俄罗斯进口。 石油出口更是经济的 “压舱石”,每年出口量超过 5 亿吨,靠着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俄罗斯每年能赚几千亿美元。 就算遭遇西方制裁,能源出口受阻,它还能转向亚洲市场,2024 年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同比增长了 15%,天然气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输送到中国的量也涨了 22%。 有这些能源打底,俄罗斯就算和外部市场暂时 “断联”,国内的供暖、发电、工业用能也不会受太大影响,基本生活能维持正常。 可经济层面,俄罗斯就没那么乐观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经历了剧烈动荡,虽然后来慢慢稳定下来,但一直处于 “中等水平”。 2024 年俄罗斯 GDP 约为 2.2 万亿美元,排在全球第 11 位,人均 GDP 刚过 1.5 万美元,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普通民众对经济的期待也比较务实,大多只希望物价稳定、就业有保障,对经济高速增长没什么奢求。 这种 “低期待” 背后,是经济结构的长期单一,过度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制造业、服务业占比一直上不去。 比如俄罗斯的汽车制造业,每年产量还不到 100 万辆,连中国一个大型车企的年产量都比不上,国内市场上,进口汽车占了一半以上;电子产品更是依赖进口,手机、电脑等消费品,大多是中国、韩国、美国的品牌。 苏联时期,在航天、军工、数学等领域都是全球顶尖水平,能和美国掰手腕,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科技创新能力一路下滑。现在全球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比如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俄罗斯几乎没什么话语权。 拿半导体来说,俄罗斯国内最先进的芯片制程还停留在 90 纳米,而全球领先水平已经到了 3 纳米,差距至少有 15 年以上。 航天领域虽然还能维持空间站合作、发射卫星,但在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等前沿项目上,已经被美国、中国拉开差距。 俄罗斯科学院的数据显示,最近十年,俄罗斯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从 3.5% 降到了 2.1%,能拿得出手的科技创新成果越来越少,早就退出了一流国家的科技竞争行列。 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比苏联时期还严重。苏联时期虽然也靠能源出口赚钱,但当时制造业、重工业体系完整,能源出口占 GDP 的比例大概在 20% 左右。可现在,俄罗斯能源出口占 GDP 的比例已经超过 30%,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更是高达 60% 以上。 国际能源价格一涨,俄罗斯经济就跟着 “吃肉”;价格一跌,经济就陷入困境。2020 年国际油价暴跌时,俄罗斯 GDP 直接下降了 3.1%,卢布汇率也大幅贬值,普通民众的购买力跟着下降。 这种 “看天吃饭” 的经济模式,让俄罗斯很难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也难怪麦凯恩会说它是 “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 毕竟能源出口就像加油站的主营业务,一旦能源价格波动,整个 “加油站” 的收入就会受影响。 不过俄罗斯也在尝试改变,比如加大对农业、军工的投入,努力开拓亚洲市场,减少对欧洲能源出口的依赖,还出台政策扶持本土科技创新企业。 可这些改变需要时间,短期内很难扭转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和科技创新滞后的局面。对俄罗斯来说,如何在保持粮食、能源优势的同时,打破经济结构单一的 “魔咒”,重新找回科技创新的动力,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信源:俄罗斯农业部
如果北约真豁出去,公开介入俄乌冲突,能不能打赢俄罗斯?说实话,到了那一步,大家倒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