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破三千万,合资车真能翻身?技术才是新王牌 1991年,第一辆捷达汽车在长春

零零后小萌新 2025-11-01 03:14:00

销量破三千万,合资车真能翻身?技术才是新王牌 1991年,第一辆捷达汽车在长春工厂下线,当时没有人预料到这辆车会拉开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幕,这辆车不只是大众品牌的产品,还是中国普通家庭第一次能够买得起的家用轿车,从那以后,一汽-大众渐渐成为街头常见的汽车品牌,2014年,一汽-大众卖出第1000万辆汽车,标志着这个企业站稳了脚跟,2020年,第二千万辆汽车驶下生产线,此时一汽-大众已开始推出新能源车型,到2023年,第三千万辆汽车——奥迪A5L领航版在长春工厂缓缓驶出,一汽-大众由此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这一产销规模的合资汽车企业。 第一个一千万花了二十三年,那会儿主要靠从德国引进技术,再慢慢实现本地化生产,第二个一千万只用六年就完成,速度提升是因为推出SUV车型、加入品牌经营,生产线也变得更灵活,第三个一千万不到五年就达成,这次不是依赖多卖车,而是依靠技术升级,比如自主研发电子架构、电动平台、软件系统和混动总成,这不再是拼数量,而是拼实力,过去是市场推动企业前进,如今是技术引领发展。 他们对质量的要求很严格,每个焊点都要在线检查,连内部结构也要用工业CT扫描,车子还要开上千万公里做道路测试,这种标准有点像德国企业的做法,但成本控制又接近中国公司的习惯,在智能化方面,大众、奥迪、捷达三个品牌共用一套电子架构,过去合资公司各自独立运营,现在实现了系统打通,电动化转型也没有完全放弃燃油车,一边推出ID系列和奥迪电动车,一边保持燃油车作为销售主力,到2023年,燃油车仍占这家公司总销量的三成以上,很多人认为他们过于保守,但我感觉这是企业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默默提升自身实力。 过去人们认为合资企业只是组装厂,技术完全依赖外方提供,现在情况已经改变,一汽-大众拥有七个研发中心,每年投入上百亿元用于研发工作,他们与德国方面共同开发平台,甚至参与制定技术标准,丰田和本田在中国仍以授权生产为主,而一汽-大众已能自主研发架构并主导供应链管理,超过九成的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关键是一汽-大众仍在持续盈利,利润位居行业首位,这表明成功不仅依靠销量增长,更取决于技术实力支撑。 那辆A5L领航版,看起来是奥迪A5的加长款,实际上传递了一个信号,这辆车是首款搭载一汽-大众自主研发智控架构的豪华电动轿车,虽然不是纯电动车型,但配备了完整的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奥迪在中国已经拥有超过四百万用户,大家认可的是德系制造的品质,现在,一汽-大众用“德系基础加上中国智能”的方式,重新塑造高端电动车的定义,这不是简单更换电池,而是把驾乘体验的边界彻底改变了。 有人说合资车已经过时,该退出市场了,但看看一汽-大众,这家企业没有被新造车公司冲垮,反而在技术领域越走越深,其他公司在喊全面电动化,一汽-大众坚持油电一起做,其他公司争抢流量热度,一汽-大众专注体系建设,这不是动作慢,而是步伐稳,也不是思想保守,而是懂得取舍,当同行追逐短期热点的时候,一汽-大众埋头打好基础,这可能就是一汽-大众实现三千万辆成绩的原因,它没有华丽口号,只有实际投入和长期积累,技术能力不是一天就能练出来的,它需要足够时间,也需要持续耐心,一汽-大众正好具备这两样。

0 阅读:46
零零后小萌新

零零后小萌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