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其实俄罗斯不是放着几十万正

史鉴奇谈 2025-10-31 12:07:06

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其实俄罗斯不是放着几十万正规军不用,而是俄乌这仗打久了,早就成了烧钱又耗人的大坑,用雇佣兵是更实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得把正规军留着当后手。   俄军表面上有百万之众,但真正能打的精锐部队其实相当有限。这130万军队里,包含了海空军以及大量仅承担国土防御任务的义务兵。   真正能出国作战、经验丰富的合同兵数量根本不足以支撑乌克兰战场上的高强度消耗。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国土面积实在太大了,需要布防的地方太多,如果把大部分正规军都投到乌克兰,本土防御就会出现漏洞。所以早在冲突初期,俄罗斯就出现了兵力紧张的情况,后来普京签署命令扩军到150万,也正是为了缓解这个压力。   瓦格纳这类雇佣兵集团的巨大优势就在这里凸显出来。他们不受正规军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作为“快速反应部队”随时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且从成本上算,使用雇佣兵对俄罗斯政府来说要划算得多。   雇佣兵的薪水是瓦格纳公司负责发放,政府只需支付合同费用,这远比维持一支同等规模的正规军开销要小。还有不能明说的政治账——雇佣兵的战损不需要列入官方统计,这能有效避免国内民众因士兵伤亡数字过高而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   瓦格纳的兵源构成也决定了其独特的战斗力。其成员中不乏来自阿尔法、信号旗等特种部队的退伍老兵,这些人军事技能扎实,实战经验丰富,战斗意志往往比普通动员兵更强。   即便是从监狱招募的囚犯兵,在“用战斗换自由”的激励下,也常常表现出不惜命的战斗风格。这使得瓦格纳在战场上比很多俄军正规部队更具韧性和攻击性。   瓦格纳在战术上的灵活性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他们摒弃了俄军正规部队那种依赖坦克集群正面突击的呆板战术,转而采用更适应现代战场的小分队作战模式。   每个3到5人的小组配备商用无人机和智能手机,负责前沿侦察和目标指示,后方则得到强大的集团军级炮火支援。   这种战术极大缩短了从发现目标到实施打击的周期,专克乌军那种前沿兵力配置稀疏、依赖后方精准火力的防御体系。在巴赫穆特这样的绞肉机战役中,正是瓦格纳的这种战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对俄罗斯高层而言,使用雇佣兵还有一个不好摆在台面上明说,但却极为重要的战略考量,那就是“战略模糊性”和“风险外包”。   雇佣兵在法律上不属于国家武装力量,他们在海外的行动,政府进退余地更大。成功了,自然可以扩大影响力;万一失败了,官方也方便撇清关系,或者让雇佣兵出来“背锅”。这种“灰色地带”的作战方式,让俄罗斯能在乌克兰以外的地区,比如非洲,持续拓展战略利益。   瓦格纳在非洲通过提供安保服务换取资源权益,实际上扮演了类似“东印度公司”的角色,为俄罗斯争取到大量非洲国家的政治支持。   从历史传统来看,俄罗斯使用非正规武装力量其实有其延续性。沙皇时代的哥萨克骑兵就与今天的瓦格纳有相似之处,他们效忠于最高统治者,兼具灵活性与战斗力,专门处理一些正规军不便直接出面的任务。这种传统使得雇佣兵在俄罗斯的军事体系中更容易被接纳和运用。   当然也得看到,俄军正规军在此过程中也并非无所作为。他们正利用雇佣兵争取到的时间进行重整和装备更新。培训新的坦克车组、整合战术无人机、演练步炮协同,这些都需要时间。与此同时,瓦格纳等雇佣兵在经历了巴赫穆特等战役的巨大消耗后,也需要返回休整。战场上的角色分工正在动态调整。   所以归结起来,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大量使用雇佣兵,是基于现实约束、成本收益和战略纵深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权衡。这既反映了俄军正规力量在应对大规模持久战上的某些力不从心,也展现了俄罗斯为达成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务实且灵活的策略。战争形态在不断演变,像瓦格纳这样的私人军事公司,其角色和影响无疑还会被继续关注和讨论。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