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德媒声称,中国今天在国际上显得强大无比的同时,中国崛起的根基

史鉴奇谈 2025-10-31 12:07:05

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德媒声称,中国今天在国际上显得强大无比的同时,中国崛起的根基已经动摇!10月2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刊文声称,北京对自身发展道路的信心迅速提升,但中国国内一系列不断恶化的结构性问题,却对这个新崛起超级大国的未来构成了挑战,中国快速崛起的代价正在逐渐显现。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确实曾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痛点。过去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让江河湖泊、草原森林付出了代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   但中国早已清醒认识到“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绿色转型的步伐其实相当快。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2亿千瓦。   中国还提前6年兑现了向国际社会的绿色承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超过1000万辆的国家。   中国现在为全球提供了大量风电设备、光伏组件和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这在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低碳转型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德媒可能还盯着中国经济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模式。却忽略了转变发展模式早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和实际行动。   畸形的房地产市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挤压已受到高度重视。中央正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正在有效缓解和管控。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也在同步推进。宏观政策正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逆周期调节。包括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确保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说中国崛起根基动摇。恐怕是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创新潜力。中国研发投入增长曲线相当陡峭。从1995年的100亿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1240亿美元就是例证。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也在稳步提升。   新质生产力正在稳步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正有力有序地推进。高技术产业增势良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也没有停步。   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确实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还有短板。这些正是国家下大力气解决的焦点。   国家正通过制度创新和价值重塑。运用共建共享的理念。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推动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提标扩面。强化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帮扶。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举措。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是事实。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各种“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这种经济影响力是难以忽视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古语“多难兴邦”就蕴含着辩证思维。中国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共存。社会优化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衡同在。充满希望与饱含痛苦相伴。正是这个快速转型期的鲜明特点。   重要的是中国具备应对挑战的三个基本要素:有能够把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的共同目标。有能够把社会资源集中到实现这一目标上的社会动员能力。有全国人民信赖的社会领导核心力量。这些要素构成了中国社会极强的自我调适能力。成为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保证。   德媒的评论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中国在应对像金融危机等各种新型风险构成的“人类困境”中已经展示了其制度和体系的适应能力。中国正在推进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效应会持续释放。对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中国崛起之路固然充满挑战。但正是通过不断直面这些挑战。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的发展才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德国媒体或许应该更多关注中国如何克服困难。而不是急于断言崛起根基动摇。毕竟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低估中国适应和变革能力的判断往往会看走眼。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