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最近的言论,值得我们注意:他承认中国是强大的国家,但话锋一转就说美国绝不会屈服,还直言不希望中国主宰一个大陆,关注国际形势的人都能品出味儿来,这根本就是“又想合作又要对抗”的老套路。 从鲁比奥的发言可以看出,老美对中国还是坚持一种对抗思维,而不是合作思维,所以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是竞争关系,甚至是战略层面上的竞争关系。 就拿经贸领域来说,去年年底中美两国刚在 APEC 会议期间重启经贸磋商,美国农业部还特意公布数据,2024 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了 12%,大豆、玉米这些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量都创了近三年新高。 要知道,美国农业州一直是共和党票仓,鲁比奥作为共和党重要人物,不可能不清楚对华出口对本土农民的重要性。 可就在磋商推进的同时,美国商务部又悄悄扩大了对华半导体设备的出口限制,把几款之前没受限的中端芯片制造设备也纳入清单,甚至还要求荷兰 ASML、日本东京电子等盟友企业配合限制,这种一边想赚中国市场的钱,一边又要卡中国科技脖子的操作,正是 “又合作又对抗” 的典型表现。 更明显的是在气候变化领域。去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美两国刚联合发布了《21 世纪 20 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宣言》,承诺在可再生能源、碳捕捉等领域加强技术合作,美国甚至还主动提出希望中国分享光伏产业的技术经验。 要知道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 80% 以上,技术专利数量也稳居世界第一,美国想借合作加快本土光伏产业发展的心思很明显。 可转头鲁比奥就在国会听证会上说,“不能因为气候合作就放松对中国的战略警惕”,还推动国会通过法案,限制美国能源企业与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合作,甚至要求对参与中美气候合作的企业进行 “安全审查”。这种嘴上喊着合作,行动上却处处设限的做法,把美国的矛盾心态摆得清清楚楚。 鲁比奥口中 “不希望中国主宰一个大陆” 的说法,更透着对中国发展的忌惮。他说这话前不久,中国刚和东南亚国家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的首次联合关税审议。 推动区域内 90% 以上的商品实现零关税,而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却还停留在框架阶段,不少东南亚国家因为担心美国只谈规则不谈市场准入,参与积极性一直不高。 鲁比奥显然是看到中国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才急着出来表态 “划红线”。可有意思的是,美国又舍不得放弃亚太市场,去年美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额同比下降了 3%。 而中国对东盟出口却增长了 5.8%,这种差距让美国企业频频向政府施压,要求放宽对华经贸限制,鲁比奥既要安抚国内企业的诉求,又要维持对中国的对抗姿态,只能在言论上左右摇摆。 就连在人文交流领域,这种矛盾也很突出。鲁比奥之前曾公开反对美国高校与中国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认为 “可能存在技术泄露风险”,可美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国高校招收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同比增长了 8%。 不少理工科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占比甚至超过 30%,这些学生不仅为美国高校带来了可观的学费收入,还填补了美国科技领域的人才缺口。 鲁比奥不可能不知道,完全切断人文交流对美国自身也没好处,所以他虽然嘴上强调 “警惕”,却没真正推动出台限制中国留学生的强硬政策,这种 “说一套做一套” 的背后,还是想在对抗中保留合作的余地。 其实熟悉美国对华政策的人都清楚,鲁比奥的言论不是个例,而是美国政府内部 “合作派” 与 “对抗派” 博弈的缩影。一方面,美国在经贸、气候、能源等领域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技术,不能彻底撕破脸。 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在科技、区域影响力等方面超越美国,所以必须通过对抗来遏制。可这种 “又想合作又要对抗” 的老套路,早就被国际社会看得明明白白。 合作的时候就谈利益,对抗的时候就谈安全,两头摇摆不仅很难达到目的,反而会让美国自己陷入战略混乱,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靠单打独斗实现发展,更别说同时应对合作与对抗的双重消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