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星舰一旦成功,将彻底终结中国卫星发射海外订单。星舰成功意味着什么?会对中国海外卫星发射订单产生多大影响? SpaceX 星舰第 11 次试飞成功 “活着回来” 的消息刚传开,外媒就抛出了重磅言论:这玩意儿一旦成熟,中国卫星发射的海外订单恐怕要被彻底终结。这话听得人心里一紧,要知道就在 10 月 19 日,中国的力箭一号刚把巴基斯坦、墨西哥的卫星顺利送入轨道,第三次完成国际订单履约。一边是新晋 “太空明星” 星舰,一边是加速出海的中国航天,这场较量到底谁能占上风? 先得搞明白星舰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普通火箭的升级,而是一套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121 米的身高比 NASA 的太空发射系统还气派,近地轨道运力能达到 150 吨,相当于一次能把十几辆小汽车送进太空。最关键的突破在 10 月的试飞中显现:热防护系统扛住了再入大气层的极端高温,发动机能在太空中成功重启,助推器还实现了受控落水,这些都是可重复使用技术的核心门槛。 马斯克砸在星舰上的钱早就超过 50 亿美元,得克萨斯州的 “星基地” 就花了 30 亿,每次试飞烧掉的几千万美元,本质上都是在为 “低成本太空运输” 铺路。按照他的设想,星舰成熟后单次发射成本能降到几百万美元,折算下来每公斤载荷成本可能只有几千美元,这比现在猎鹰 9 号 2000-3000 美元 / 公斤的价格还要低,更是远远低于传统一次性火箭。对需要大规模组网的卫星客户来说,这吸引力确实没法忽视。 外媒说它能终结中国订单,核心就是盯着 “成本” 二字。目前中国商业火箭里,力箭一号算是性价比标杆,总设计师史晓宁透露,其发射成本已经压到 1 万美元 / 公斤以内,这在国内 1.5-2 吨级商业火箭里已是最优水平,要知道同类产品成本高的能到十几万美元 / 公斤。但即便如此,和星舰的目标成本比,还是差了一大截,这也是外媒唱衰的主要依据。 可真要论实际影响,没那么简单。中国航天的海外订单早就不是只靠价格说话了。2024 年银河航天和泰国电信合作,完成了泰国首次低轨卫星互联网试验;2025 年垣信卫星一口气和泰国、巴西、马来西亚的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航天宏图更是拿下 9.9 亿元的海外大单,第一次实现卫星在轨交付。这些合作里,除了发射服务,还包含了卫星研制、数据应用、运维支持等一整套解决方案,客户要的是长期稳定的服务能力,而非单纯找最便宜的发射车。 更重要的是,星舰离真正商用还有段距离。虽然这次试飞成功了,但 SpaceX 接下来还要研发新一代星舰 3,要解决频繁复用的维护成本、载荷释放系统的稳定性等一堆问题。从技术突破到批量接单,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这段空窗期足够中国航天进一步发力。力箭一号已经完成九次飞行,把 73 颗卫星送进轨道,技术状态早就固化,订单响应周期能缩短到六个月,发射场测试只要 7-10 天,这种成熟度对急需组网的客户来说同样有吸引力。 中国航天也在盯着可重复使用技术这块短板。蓝箭航天、星河动力这些企业早就布局了液体可回收火箭,虽然目前运力和成本还没法和星舰比,但已经在小吨位领域开始验证技术。而且中国的优势在于产业链完整,从火箭发动机到卫星载荷,几乎所有核心部件都能自主生产,不会被 “卡脖子”,这种供应链稳定性,是很多国际客户看重的关键。 外媒的说法更像是一种技术预判,却忽略了商业航天竞争的复杂性。星舰的成功确实会搅动市场格局,倒逼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玩家加速技术迭代,但要说 “彻底终结中国海外订单”,未免太过绝对。毕竟航天发射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比拼,成熟度、服务能力、供应链安全,都是客户要掂量的因素。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我看了都要哭了她说在努力了[哭哭]](http://image.uczzd.cn/15715830170048493919.jpg?id=0) 
									 
									 
									 
									